一看,原来是魏磬在轻拽他的衣角,同时指向成蛟身后。
吴巨疑惑地看向成蛟背后,发现子楚不知何时已回到水榭,正站在成蛟身后,而后者竟毫无察觉。
回想起刚才,自己也是一样毫无察觉。
子楚的模样看起来已病了很久。
第76章 子楚与吕不韦的交谈
“大王。”
吴巨站起身,恭敬地拱手行礼,完全没有被发现时的慌张。
成蛟看见子楚忽然出现,从吴巨的话中惊醒,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
“吴卿无需多礼,我只是回来取点东西。”子楚微微一笑,拿起桌上的一卷文书后转身离去。
吴巨和成蛟面面相觑,颇为惊讶。
……
子楚离开水榭,沿着池边缓步前行,来到一座亭子前。亭内坐着一个人,是吕不韦。
吕不韦在等待子楚。
“参见大王。”吕不韦拱手行礼。
子楚点头示意,两人坐下。
在这无人打扰的地方,气氛轻松许多。
自八年前从赵国邯郸回到咸阳,他们便成了真正的朋友。
子楚对吕不韦的信任,超过了其他大臣,甚至超过了自己的母亲夏太后和亲生儿子成蛟。
“迎回政儿的事情进展如何?”子楚问。
“刚刚收到的消息。”
吕不韦递过一封信给子楚,接着说:“本来已经有些松动,可不知道为什么又反悔了。”
子楚看完信,叹了一口气,眼神微动:“反悔了?”
“是的。”吕不韦点头。
“丹这个人犹豫不决,我给出的条件应该足够打动他,何况他正全力对付燕国,应该害怕我们秦国进攻,把他南北夹击吧?”子楚语气冰冷,随即说道:“吕不韦,你觉得他为何反悔?”
“臣不敢妄言。”吕不韦低头说道。
“直说。”
“臣怀疑朝中有奸人从中作梗。”吕不韦平静地说。
亭中顿时陷入沉默。
朝中谁能阻碍秦国迎回质子,答案显而易见。
“为了太子之位真是不择手段啊。”子楚握紧拳头。
若非考虑到嬴政母子仍在赵国为人质,秦国的攻势会更猛烈,取得的成果也会更大。
那群韩国外戚以此阻碍秦国迎接质子归国,固然保住了自己的利益,却牺牲了整个国家的利益。
典型的外戚行径!
子楚虽怒火中烧,面上却毫无波澜。
“不仅如此,他们还加强对公子政的监管,短时间内难以放松。”吕不韦无奈地说道。
不得不承认,有了子楚逃离赵国的前车之鉴,嬴政想要用相同方式回归几乎是不可能的。
子楚沉默不语。
一阵寒风袭来,让子楚不禁想起嬴政。
远在赵国的他,恐怕比在秦国还要寒冷。
不知他是否添了衣物。
子楚想起刚才在亭中听到的成蛟和吴巨的对话。
“何为国本?若让政儿回答,他会怎么说?”子楚喃喃自语。
“大王为何有此疑问?”吕不韦心中一动,问道。
子楚长叹一声,避开了问题:
“吕不韦,你知道的,寡人并非真想让政儿成为太子,只是希望他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他身为寡人的嫡子,在赵国 ** 十年,吃尽了苦头,不该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
吕不韦目光游移不定。
子楚瞥了他一眼,猜到了他的心思,却并未揭穿。
“吕不韦,你知道蛟儿是怎么回答‘何为国本’的吗?”子楚问道。
“臣猜不出。”
“王权为本。”子楚答道。
吕不韦沉思片刻后摇头:“是,但不完全正确。”
“何为国本……老生常谈了。”
子楚继续说道:“儒家教导寡人以仁治国,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兵家强调以武安邦,道家则提倡无为而治……”
“百家学说无法统一,纵使大王与臣也难以说清,成蛟年幼,答得不全也是情理之中。”吕不韦认真地说。
“正是如此,但寡人今日听到了另一种说法。”子楚说。
“哦?”
“以民为本。”子楚说道。
“民?”
吕不韦皱眉。
“得民心者得天下。”
“君如舟,民似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子楚缓缓念道。
吕不韦沉思良久,随后说道:“此论精妙,比起以仁治国或以法治国,它触及更深层面,更贴近事物的本质,只是稍显宽泛,若能有更详细的阐释则更好。”
“确实如此。”子楚点头附和。
“这是谁提出的?”吕不韦问。
子楚抬手一指,示意吕不韦看向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