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明白什么叫真正的词!之前我们几个儒家 ** 也曾试着补全这两句,现在看来,简直是班门弄斧啊!”
吴巨还没来得及回应,韩非接着说道:“换作任何人来续写,都无法达到这样的境界,即便是师父亲自出手,恐怕也难以企及。”
“过奖了。”吴巨笑着谦虚。
这也算是对苏轼先生的一种赞美吧。
若是苏轼知道在以诗赋闻名的战国时期,也有人对他词作如此推崇,想必会感到欣慰。
吴兄,有一事相求。”韩非开口。
“请讲。”
“烦请将这首词写下,待我归去后,定会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至临淄、淮北、江南,还要告知恩师,让他认可此词的形式。”韩非语速极快地说。
“这……”
吴巨有些犹豫。
韩非以为他是担心被剽窃,便说道:“吴兄放心,我必定让七国的文人雅士皆知医家之首也有这般才华!”
“我不是不信你……只是我的字实在不怎么样,若是我来写……”
吴巨颇为窘迫地说道。
他的字丑得出了名。
回想当年为吕凝的两名侍女——鹿竹和怀夕开药方时,她们用着奇怪又疑惑的眼神看着他。
但韩非并未察觉问题的严重性,直接说道:“吴兄不必谦虚,请执笔便是。”
吴巨抓抓头,“那好吧。”
……
二人来到书房。
韩非亲自为吴巨研墨。
吴巨提笔,屏息凝神,下笔如飞。
片刻后,两人陷入沉默。
“或许……还是由吴兄口述,我来代笔?”韩非实在看不下去,建议道。
“好主意。”吴巨将笔递给他。
其实吴巨的硬笔字和毛笔字都不算太差……
问题是这个时代还没有毛笔。
如果吴巨没记错的话,毛笔是蒙恬发明的。可按现在的时刻来看,他祖父蒙骜仍是秦军大将,他父亲蒙武正值壮年,蒙恬是否成年还不好说……
如今,人们通常使用分签,即用竹木制成的小棍,蘸墨汁在绢帛或竹简上书写。
吴巨正在思考要不要把毛笔和纸张创造出来。
否则每次写字岂不是都要遭遇这种尴尬?
韩非的字工整有力,远胜吴巨那像被狗啃过的字。
一首词很快完成。
“吴巨作此篇,儒家韩非书之。”
韩非写下落款,但“吴巨”二字仍由他自己署名。
韩非引领吴巨找到魁首印,沾染印泥,在绢帛右下角留下印记。任务完成,韩非看着写着水调歌头的绢帛,几乎笑得眯起眼睛,想着晾干后能整夜抱着入睡。
韩非认真握住吴巨的手承诺:\"我离开后,必定让此词广为流传。若你有新的灵感,随时叫我,我愿意为你抄写。\"
吴巨皱眉:\"什么叫愿意为我抄写?我总觉得你话里有话。\"
两人寒暄片刻,吴巨送别韩非。望着韩非兴奋离去的背影,吴巨无奈感叹:\"三十多岁的人了,像个孩子得到糖果一样开心,完全颠覆了我对韩非的严肃印象。不过,若是能让这首词传遍七国,倒是挺有吸引力的。\"
韩非说得没错,岐山上关于昨晚事件的传闻层出不穷。
\"震惊!某吴姓魁首酒醉吟诗, ** 如何?\"
\"医家魁首深夜作诗,公孙全是否亲眼目睹?\"
传言虽夸张,但基本属实。
吴巨想去找公孙全理论,这人总爱添油加醋,散布谣言。
堂堂名家离坚白派的新领袖,怎会如此多嘴?好在公孙全有分寸,没提看到湘夫人的事,否则会影响那位姑娘的声誉。
\"这么说,意外收获个才名,也不错。\"
吴巨自嘲一笑:\"可惜苏轼前辈的一首佳作就这么消失了。\"
送走韩非后,又有不少人来访,他们对水调歌头颇感兴趣,有道家、农家,甚至阴阳家的人都来了,唯独没有湘夫人。
\"丁震求见吴卿。\"院外传来通报。
吴巨正专注研究医术,以为又是有人来找他谈论诗词,便放下药材出门查看,却发现吕不韦的一名侍从丁震站在院中。
丁震曾在处死费达时露面,吴巨对他记忆犹新。
“吕相和大王请你过去一趟。”丁震说道。
吴巨简单整理后,随丁震离开。
穿过岐山半境,抵达子楚与吕不韦的别院时,吴巨看到院门前停了好几辆马车,众多带甲军士排列有序,似乎准备出发。
子楚、吕不韦和苏长老正在交谈,见到吴巨到来,三人迎上前来。
“大王,吕相,苏长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