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诸葛亮的《隆中对》最早称四川为“天府”:“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汉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天府之国”便在历代文人墨客笔下逐渐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词。
宋朝时在今川地置川峡路。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川峡路被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后来简称“川”,川由此得名。
川省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以山地为主要特色,地貌按平原、台地、丘陵、山地分为4类,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川西南山地属于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川西北高山属于高原高寒气候区。 200多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川省便有了人类活动。商周时期,此地区建立了两个国家。元十八年正式建立,“四川等处行中书省”。
川省地处长江上游、西南内陆,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是支撑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地区。 川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2处,位居全国第六,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个,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3项。
这里常年气候湿热,平均气温常年保持在20度左右,这里的饮食多以辣口为主,口味较重,老人们不能多食只是偶尔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菜。他们此行多是以度假景点为主。在这里他们先去了只去了有名的九寨沟景区。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势南高北低,山谷深切,高差悬殊,区北缘九寨沟口海拔仅2000米,中部峰岭均在4000米以上,南缘达4500米以上,主沟长30多千米。峰顶和两侧山峰基本终年积雪。九寨沟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地质背景复杂,碳酸盐分布广泛,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壳抬升幅度大,多种营力交错复合,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地貌,发育了大规模喀斯特作用的钙化沉积,以植物喀斯特钙化沉积为主导,形成九寨沟艳丽典雅的群湖,奔泻湍急的溪流,飞珠溅玉的瀑群,古穆幽深的林莽,连绵起伏的雪峰。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108个高山湖泊,大部分成群分布,面积大小不同,小的半亩,大的千亩以上。九寨沟有许多天池,其中最大的长达7千米,天池的四周覆盖着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九寨沟大型瀑布有17处,为九寨沟诺日朗瀑布。保护区内最大的湖泊为长海子,它由此向南达7千米。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扭角羚等珍稀野生动物以及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超过80%,藤本植物有38种,名贵中药有冬虫夏草、雪莲、雪茶、川贝母、天麻等。有74种国家保护珍稀植物。 有高等植物2576种,其中国家保护植物24种;低等植物400余种,其中藻类植物212种,首次在九寨沟发现的藻类达40余种。
这里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从来都不会辜负游客的期待,来这里的宾客总会流连忘返。一行人露宿在车上,白天乘坐越野车去四周看风景。一行人在这停留了2天,去了可进入的景区开放区域愉快欣赏自然风景,玩的好不尽兴。
离开九寨沟去了乐山大佛景区,景区位于乐山市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巨形卧佛等组成。凌云山紧傍岷江,上有凌云寺,建于唐代。依山开凿大佛一座,通高71米,脚背宽8.5米,为当今世界第一大佛。大佛为唐代开元名僧海通和尚创建,历时90载完成。大佛为一尊弥勒座像,雍容大度,气魄雄伟,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景区着名的乐山睡佛,而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乐山大佛刚好位于乐山睡佛的心脏处,构成了“心即是佛”千古奇观。着名景点乐山睡佛、乌尤寺、灵宝塔、嘉定坊。
离开乐山去了峨眉山景区,峨眉山主体的地质基础为南北向短背斜,地貌按塑造地貌方式,可分为侵蚀地貌(峨眉山区)和堆积地貌(峨眉扇状冲洪积平原);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和冰川地貌等。 峨眉山主要山峰有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还有宝掌、天池、华严、玉女、石笋等七十二峰。
峨眉山文化底蕴深厚。佛教、道教、武术、山茶文化在峨眉山蓬勃发展,多位历史名人在此留下诗篇峨眉山文化遗产深厚,是中国佛教圣地,被誉为“佛国天堂”,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以其“雄、秀、神、奇、灵”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佛教文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景区面积约154平方千米,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有寺庙约26座。这里是华夏药材,茶叶的主产地,是动植物的天堂。峨眉山市千百万年地质变化形成的特殊地貌,这里的地貌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