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这个导向轮会不会增加阻力?\"
\"会,但值得。\"李春旭的树枝在泥地上点了点,\"乡亲们最怕机器用着费劲,咱们得在精度和省力之间找平衡。\"
郑怀山端着茶盘过来,闻言笑道:\"这话说到点子上了!咱们搞农机的,得先把自己当农民!\"
接下来的日子,试验田变成了露天工作室。郑炫荣带来的轻量化材料几次和工厂的沟通下,发来了样机越来越轻便;李春旭重新设计的传动结构,使故障率降低了很多,基本上不会出现卡苗和泥阻。
\"春旭同志,\"方稷看着最新测试数据,忍不住赞叹,\"您这改进太关键了!\"
李春旭摆摆手,浓重的东北口音里带着笑意:\"咱东北老工业基地出来的,就爱琢磨这些铁疙瘩。倒是您这设计,真正懂农民的需要,没有这么好的设计图纸,我们也无处改良。\"
郑炫荣正在教冯知微使用新型检测仪:\"材料抗压测试要模拟五年使用强度......\"
夜深了,基地的灯光依然亮着。郑炫荣伏案修改图纸,李春旭在车间亲手打磨零件。
\"两位喝点菊花茶,\"方稷递过两杯热茶,\"您们这么拼命,有什么事我们可以做?\"
\"方老师,\"郑炫荣打断他,眼神坚定,\"我父亲是拖拉机厂的八级技工,临终前最遗憾的,就是没能为农民造出更好的农具。\"她轻轻抚摸图纸,\"现在,我们终于有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