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末日归途:带着家人杀出鹰国 > 第180章 映质边界

第180章 映质边界(1/2)

    夜已深。

    第二班轮值开始,张砺轻轻拍了拍妻子的肩,让她回去休息。他自己则坐在观测站门口,Glock19放在膝上,耳麦与无人机的同步通道维持激活。

    四周静得出奇,除了风穿过山林的声音,几乎听不到任何生命活动。

    张砺闭上眼,在这片静谧中,他悄然调动体内的“映质感知”。

    随着等级达到LV2,他越来越能熟练地掌握这种强化的五感延伸。

    刚觉醒时,使用感知模式会快速消耗精神力,头痛、眩晕、甚至短暂意识模糊。

    可现在——张砺能清晰感受到,哪怕长时间维持感知模式,大脑的负担也在逐渐减轻。

    就像肌肉越练越结实一样,精神也能通过不断调动而获得适应性增长。

    此刻,他已经可以长时间维持映质感知,对外界细微变化持续感应一整晚。

    夜风在林梢滑过,他能“感觉”到每一处风向突变、每一次枝叶擦动。

    山坡上有一只松鼠蹿过,百米外树干上有夜鸟轻鸣,他甚至察觉到了远处巡逻无人机反射的微小电磁波动。

    这并不是什么“读心术”,而是一种多感官整合的超感延伸。

    但张砺心里很清楚——这还不是终点。

    他最近也在反复思考妻子导师提出的“映质LV3:映质显现期”。

    映质能力具现、个体化显现、人格结构具象化……这听起来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质变。

    而LV3晋升的两个核心条件:

    “思维极限”和“面对自我”。

    思维极限,他多少能理解——是在压力之下进行高强度逻辑构建、瞬间战术推演、甚至类似心理战的边界思维训练。他之前的数次生死判断、战斗中下意识预判,已经隐约触碰到了这个层面。

    但“面对自我”?

    这四个字,比任何武器都重。

    张砺缓缓睁开眼,望向黑夜中寂静无声的山林。

    “面对自我……到底意味着什么?”

    是要直视内心深处的恐惧?后悔?软弱?还是在意识的某一刻真正地剖开自我认知,去拥抱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他沉默地握紧拳头。

    也许,有一天他会找到答案。

    但那天,可能也正是他真正觉醒LV3的开始。

    张砺靠在墙边,微微仰头,看着昏暗天花板上斑驳的旧水渍。

    他尝试着调低自己的防御意识,转而思考一个平时从不敢认真面对的问题:

    “我是谁?”

    不是父亲,不是丈夫,也不是幸存者。

    而是张砺,一个35岁的普通人。

    他从小性格内敛,对数据和规律有着异常执着的敏感。他记得中学时一次竞赛失败时,别人在哭,他却在默默分析失误的因果链条。他记得大学实验室熬夜推演模型时的沉浸感,那时候他觉得,只要模型足够完美,世界就能被理解。

    他习惯预设路径,喜欢制定可控方案。

    “因为……我讨厌不可控。”

    他在心里轻声说。

    那份对“可控”的执着,源自童年时的一次经历——他在野外徒步时不慎与父亲走散,独自一人迷路。夜幕降临,气温骤降,通讯设备失效。他当时不过十岁,只能独自寻找避风的树洞瑟瑟发抖,忍着饥饿和恐惧。

    那一夜,他第一次真正理解了“失控”带来的恐惧——饥饿、寒冷、孤立无援。直到天亮时,父亲终于找到他,紧紧抱住。

    虽然结局是团圆的,但那种混乱、失序、无力改变的感觉,从那天起就深深烙在了他心里。

    于是他成了一个计划者,一个推演者,一个——恐惧混乱的人。

    “所以我总在控制,甚至控制自己的情绪。”

    “但……我真的理解自己吗?”

    他问自己。

    长久以来,他把“冷静”当作理性,把“压抑”当作理智,把“远离情绪”当作成熟。可真的是这样吗?

    他缓缓闭上眼,在心中描摹着那个逐渐清晰的轮廓——一个既渴望掌控,又惧怕失控的人;一个能快速分析战场,却无法轻易处理家庭情绪的父亲;一个对家人无比珍视,却又害怕亲密关系变得脆弱的丈夫。

    “这……才是真正的我。”

    他睁开眼,眼神中带着一丝温度,和某种尚未说出口的决心。

    这一夜,平静地过去了。

    当第一缕晨光透过云层洒在观测站外的山坡时,张砺换下了守夜的姿态,回到屋内与妻子交接。

    王沐晴看了看表,又看了眼外面的树林,眉头轻皱:“你昨晚有没有感觉到什么异常?”

    “没有。”张砺语气也有些困惑,“一直守着,感知范围也没有反应,一夜安静。”

    两人对视了一眼,彼此都感到一丝说不清的不安。

    “它昨晚没来……不正常。”王沐晴低声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