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城的春日来得格外早,才二月初,护城河畔的杨柳已抽出嫩绿的新芽。刘备站在城楼上,手中紧握那封来自益州的求援信,信纸在他指间微微颤动。远处长江水浩浩汤汤,奔流不息,正如他此刻翻涌的心绪。
\"主公,可是益州有消息了?\"诸葛亮轻摇羽扇,从台阶缓步而上。他身披鹤氅,面容清癯,一双眼睛却如深潭般不可测度。
刘备将信递给他,长叹一声:\"刘季玉被张鲁所逼,向我求援。孔明以为如何?\"
诸葛亮展开信笺,目光在字里行间游走,眉头渐渐舒展又复紧蹙。片刻后,他合上信纸,轻声道:\"此乃天赐良机。益州沃野千里,易守难攻,若得此地,则三分天下之势可成。\"
刘备望向远方,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神色。他想起自己漂泊半生,辗转于各路诸侯之间,始终没有一块稳固的根基。如今机会就在眼前,却要面对同宗兄弟的信任问题。
\"主公可是顾虑与刘季玉同宗之情?\"诸葛亮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
刘备默然点头:\"我以仁义立身,若趁人之危...\"
\"非也。\"诸葛亮打断道,\"主公入川是为助刘璋抵御张鲁,保一方安宁。至于日后...天下大势,自有定数。\"
刘备沉思良久,终于下定决心:\"传令下去,三日后我亲率大军入川。云长留守荆州,务必小心谨慎。\"
关羽得知消息后,立即前来劝阻:\"兄长何必亲自涉险?让某带兵前往即可。\"
刘备拍拍关羽的肩膀:\"云长,荆州乃我等根基,非你不能镇守。况且...\"他压低声音,\"益州之事,需我亲自周旋。\"
三日后,荆州城外旌旗蔽日,八万精兵整装待发。刘备身着戎装,腰佩双股剑,在众将簇拥下检阅部队。张飞骑着青鬃马来回奔驰,声如洪钟地指挥各部列阵;刘封、陈到等将领各自统领部曲,军容严整。
诸葛亮轻抚长须,对身旁的简雍低声道:\"此次入川,非同小可。刘璋暗弱,但其麾下不乏智谋之士,我等需步步为营。\"
简雍点头:\"军师放心,主公仁义之名远播,刘璋必不会生疑。\"
大军启程,沿着长江逆流而上。船队浩浩荡荡,帆影遮天蔽日。刘备站在旗舰甲板上,望着两岸青山如黛,江水湍急,心中既怀壮志,又有一丝隐忧。
\"主公似有心事?\"孙乾递上一杯热茶。
刘备接过茶盏,轻叹道:\"我在想,若先祖知道汉室衰微至此,不知作何感想。\"
孙乾宽慰道:\"主公乃中山靖王之后,血脉纯正。如今曹贼篡位,正是需要主公这等英雄力挽狂澜。\"
船行半月,终于抵达益州境内。刘璋早已派人在江州等候,引领刘备大军前往成都。沿途百姓夹道观望,议论纷纷。有人赞叹刘备军纪严明,不扰百姓;也有人担忧外来军队会打破益州太平。
成都城外十里长亭,刘璋率领益州文武百官列队相迎。他身着州牧官服,面容和善,眼中却藏着一丝警惕与期待。
当刘备的队伍出现在官道尽头时,刘璋整了整衣冠,快步迎上前去。刘备见状,连忙下马,两人在道路中央相会。
\"玄德公远道而来,辛苦了!\"刘璋拱手行礼,声音中带着几分激动。
刘备深深一揖:\"季玉兄相召,备岂敢怠慢?\"
两人执手相看,刘璋忽然笑道:\"早闻玄德公仁义之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刘备谦逊道:\"备不过一介武夫,何足挂齿。倒是季玉兄治理益州有方,百姓安居乐业,令人钦佩。\"
入城后,刘璋在州牧府设宴款待。席间觥筹交错,宾主尽欢。酒过三巡,刘璋忽然问道:\"不知玄德公贵庚几何?\"
刘备答道:\"备生于延熹四年,今年五十有三。\"
刘璋闻言大喜:\"巧了!我亦生于延熹四年,只是月份稍长。如此说来,你我竟是同庚!\"
刘备故作惊讶:\"当真?那季玉兄当为我兄长了!\"
两人相视而笑,气氛顿时热络起来。刘璋命人取来族谱,与刘备共同查阅。当确认两人确为同宗同辈后,刘璋眼中警惕之色又减几分。
\"贤弟,\"刘璋亲切地改口道,\"你我既是同宗,又同年所生,实乃天意。今张鲁在北虎视眈眈,有贤弟相助,我心甚安。\"
刘备举杯相敬:\"兄长放心,备必竭尽全力,共保益州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