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情报生成:雪地里的侦察与加密准备
1969 年 3 月 15 日 4 时 30 分,小李和两名战友匍匐在珍宝岛西侧的雪沟里,距苏军集结点仅 1.9 公里。雪没到膝盖,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脸颊,小李的望远镜镜片结了层薄冰,只能每隔 10 分钟用哈气融化。“3 辆 T-62,炮塔朝东;7 辆 BTR-60 装甲车,排成楔形;后面有 19 个步兵,背着 AK-47。” 小李用冻得发紫的手指,在情报本上画简易示意图,数字用 “圈”“叉” 代替(避免直接写数字被发现)—— 圈代表坦克(3 个),叉代表装甲车(7 个),点代表步兵(19 个)。
突然,苏军的探照灯扫过雪沟,小李立即屏住呼吸,把情报本塞进防寒服内侧。探照灯的光在他头顶停留了 19 秒,仿佛有一个世纪那么长,他的心脏狂跳,生怕被发现 —— 一旦暴露,不仅情报传不回去,他们三人也可能牺牲。“别慌,雪能盖住我们的痕迹。” 身旁的老班长低声说,这句话让小李稍微冷静,他紧了紧腰间的手榴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把情报带回去。”
5 时 17 分,小李等人趁苏军换岗的间隙,开始回撤。回撤路线要穿过一片开阔地,积雪深且没有掩护,他们只能弯腰快速跑。刚跑出去 37 米,苏军的警戒枪就响了,子弹在雪地里溅起冰渣。小李的左脚被雪下的石头绊倒,情报本掉在雪地上,他顾不上疼,立即爬过去捡起,发现本子边角被打穿了一个洞,幸好没伤到关键信息。“快撤,敌人要追过来了!” 老班长拽着他的胳膊,三人在枪声中冲向我方哨所,身后的积雪被炮弹炸起的雪雾笼罩。
5 时 40 分,小李终于爬回哨所,此时他的防寒服已被汗水和雪水浸透,冻得硬邦邦的。老张立即接过情报本,快速解读示意图:“3 辆坦克、7 辆装甲车、19 个步兵,对吗?” 小李点点头,刚想说话,却因为寒冷和紧张说不出话,只能用手势确认。其其格早已准备好 “67 式” 设备,密钥 “ɑrɑl=3(河流),bɑyir=7(草原),ɑrvɑn=10(十,这里代指 19 的‘1’+‘9’拆分)” 放在设备旁,就等情报确认后加密。
加密准备的 “细节博弈” 开始了。老张发现,直接用 “ɑrɑl ɡɑrɑn(河流清澈)” 对应 3 辆坦克,“bɑyir ɑlɑn(草原宽广)” 对应 7 辆装甲车没问题,但 19 个步兵的 “19” 不好直接嵌入 —— 蒙语里 “19” 是 “ɑrvɑn ɡuǔyin ɡurban”(十加九),谚语里没有直接对应的表述。其其格突然想到 1968 年蒙语词库的 “ɡɑshiɡ tɑrɑn ɑrvɑn(星星眨眼有十颗)”,可以用 “十颗星星加九颗” 的隐含逻辑,即 “ɑrvɑn ɡɑshiɡ + ɡuǔyin ɡɑshiɡ”,对应 “10+9=19”。“虽然绕一点,但敌人肯定想不到我们拆数字。” 其其格的这个创新,解决了 19 的加密难题。
5 时 57 分,加密方案最终确定:情报内容 “苏军 3 辆坦克、7 辆装甲车、19 名步兵向珍宝岛推进”,对应加密文本 “ɑrɑl ɡɑrɑn bɑyir ɑlɑn(河流清澈草原广,3、7),ɡɑshiɡ tɑrɑn ɑrvɑn ɡuǔyin(星星眨眼十加九,10+9=19)”,跳频参数 “150 兆赫,周期 19 秒,备用频段 150.37 兆赫”,密钥 “ɑrɑl=3,bɑyir=7,ɑrvɑn=10,ɡuǔyin=9”。其其格把加密文本写在防水桦树皮上,反复核对数字对应关系,老张则最后一次检查 “67 式” 设备:电源电压 24V 正常,跳频模块指示灯闪烁正常,天线角度 37 度(优化信号传输)。“还有 13 分钟,准备发送。” 老张看了眼墙上的时钟,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设备屏幕上。
三、传递危机:电子干扰下的信号突围
1969 年 3 月 15 日 6 时 03 分,其其格按下 “67 式” 设备的发送键,加密信号通过 150 兆赫频段发出。但示波器屏幕上的波形很快被杂乱的杂波覆盖 —— 苏军 “拉多加 - 4” 干扰机启动了,干扰强度达 37 分贝,远超设备的抗干扰阈值。“不行,信号被压住了!” 其其格的声音带着紧张,她反复调整频率,波形却始终不稳定,密钥 “ɑrɑl=3” 的信号片段刚传出去,就被干扰切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老张立即判断:“是窄带瞄准干扰,他们锁定了 150 兆赫,快切备用频段 150.37 兆赫,跳频周期从 19 秒缩到 17 秒!” 这个调整源自 1968 年频率冲突的经验 —— 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