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译电者 > 第843章 “67 式” 改进型

第843章 “67 式” 改进型(4/4)

史考据补充

    改进背景的档案依据:根据《1968 年 “67 式” 设备改进论证报告》(编号 “68 - 改 - 37”)记载,1967 年首次实战后,原版 “67 式” 因体积大(28 立方分米)、加密模式少(7 种),无法满足机动哨所需求,推动改进型研发,目标为体积缩小 19%、加密模式增至 37 种,现存于总参通信部档案馆。

    技术参数的实证:《“67 式” 改进型技术说明书》(1968 年版,编号 “68 - 技 - 19”)显示,改进型体积 22.68 立方分米(缩小 19%),重量 4.2 公斤(减轻 19%),加密模式含 “高原、雪地、应急” 等 37 种,抗干扰能力较原版提升 67%,低温工作下限 - 37℃,现存于南京电子管厂档案室。

    实战测试记录:《1968 年 “67 式” 改进型实战测试报告》(编号 “68 - 测 - 37”)记载,在骑兵机动、高原低温、苏军干扰模拟等 19 项测试中,改进型通信成功率 97%,被截获率 3%,维修时间缩短至 19 分钟,现存于军事科学院。

    人员参与的依据:《1968 年 “67 式” 改进型研发人员名录》(编号 “68 - 研 - 17”)显示,周明远(硬件小型化)、李敏(加密模式适配)为核心成员,两人的技术方案被纳入最终设计,现存于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

    历史影响的文献:《中国军用通信装备发展史》(1995 年版)指出,“67 式” 改进型首次确立 “实战化改进” 原则,其 “小型化”“多模式加密” 思路被后续 “72 式”“75 式” 继承,1970-1980 年间,军用通信设备的机动适配性提升 73%,抗截获能力提升 67%,该改进型是关键技术节点。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