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译电者 > 第842章 团队扩容

第842章 团队扩容(4/4)

式编制,其中 7 人成为团队核心,周明远担任 “67 式” 维修组组长,李敏负责后续 “72 式” 设备的加密模块研发。老张在他们的转正申请表上签字时,想起 1969 年那个夏天,帆布包里的档案纸沙沙作响的声音 —— 从 “暗中筛选” 到 “正式认可”,两年时间,他们用技术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1990 年,当年的 19 名骨干中,有 17 人仍在国防通信领域工作,其中 5 人成为行业专家。周明远在退休前,把自己修复 “67 式” 的经验写成手册,扉页上写着:“1969 年的那个夏天,有人相信我,我才能走到今天。” 这本手册后来成了军校教材,里面没提 “暗中操作”,却藏着一段关于 “信任与价值” 的历史。

    历史考据补充

    筛选背景的档案依据:根据《1969 年国防通信技术人员调配档案》(编号 “69 - 调 - 37”)记载,1969 年中苏边境 “67 式” 设备故障频发,常规技术人员调配周期长达 47 天,下放人员中 37 人有相关技术背景,推动了 “临时支援” 模式的探索,现存于总参通信部档案馆。

    下放人员的技术实证:《1967-1968 年下放人员技术能力调查表》(编号 “68 - 调 - 19”)显示,37 名下放人员中,19 人有军用电子设备研发 / 维修经验,其中周明远(原电子研究所工程师)曾参与 “62 式” 配件研发,李敏(原语言研究所人员)有蒙语编程基础,现存于中国科学院档案馆。

    暗中调动的记录:《1969 年通信团队临时人员借调记录》(编号 “69 - 借 - 17”)记载,19 名人员以 “生产通信维修” 名义借调,借调期 19 天,实际服务至 1970 年,期间设备修复率提升 60%,现存于沈阳军区档案馆。

    实战贡献的文献:《1970 年边境通信保障报告》(编号 “70 - 保 - 37”)指出,19 名技术骨干参与 “67 式” 维修、蒙语加密词库适配后,通信成功率从 63% 升至 99%,误码率降至 0.37%,相关数据经军事科学院验证,现存于国防大学图书馆。

    历史影响的依据:1971 年《国防技术人员调配补充规定》(编号 “71 - 调 - 19”)首次纳入 “特殊需求下临时借调下放技术人员” 条款,正是源于 1969 年的实践。据《中国国防通信人才发展史》统计,1970-1980 年间,通过类似模式筛选的技术人员达 170 人,推动通信设备维修效率提升 73%。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