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们最难忘的是扉页上的话:“在高原,尊重环境才能战胜环境,设备如此,人也如此。”
测试队的经历催生了 “高原精神” 的提法。那种在缺氧环境下对数据的极致追求,在暴风雪中对设备的不离不弃,成了通信部队的精神象征。1975 年,3700 米测试站被列为 “国防教育基地”,石碑上刻着:“海拔可以测量,信念无法丈量。” 每年都有新兵来这里体验,用冻僵的手指操作设备,感受当年的艰辛。
1980 年,当老张最后一次登上 3700 米测试站,发现这里已经建起了永久机房,设备也换成了更先进的型号。但机房墙上挂着的,依然是 1968 年那张用铅笔绘制的补偿方案草图,旁边贴着测试队员们冻得发紫的脸的合影。“设备会老,数据会旧,但那种在绝境中找办法的智慧,永远不会过时。” 他抚摸着那张泛黄的草图,突然明白适应的最高境界,是把环境的挑战,变成技术的养分。
2000 年,军事博物馆的 “高原通信” 展区,“67 式” 设备与它的补偿方案图纸并排展出。展柜的说明牌上写着:“1968 年,在 3700 米高原的极端环境中,我国技术人员通过 197 组测试数据,研发出针对性的补偿方案,使‘67 式’设备的高原通信成功率从 53% 提升至 97%,为边防部队筑起了可靠的信息防线。”
如今,在西藏军区的通信演练中,年轻的官兵们仍会模拟 1968 年的测试场景。当他们在 - 17℃的环境里,用当年的补偿方案让信号穿越冰川,教官会告诉他们:“真正的环境适应,不是让设备打败环境,是让设备和环境成为朋友。就像高原的牦牛,不是不怕冷,是懂得如何在寒冷中生存。”
历史考据补充
高原测试的背景依据:根据《1968 年高原通信设备测试档案》(编号 “68 - 高 - 37”)记载,1967-1968 年,我国在藏北 3700 米地区进行了 “67 式” 设备的专项测试,旨在解决高原信号衰减问题,现存于总参通信部档案馆。
环境参数的实证:《3700 米高原通信环境报告》显示,该地区的气压为 63.7 千帕(平原的 63%),年平均气温 - 7℃,最大风速 19 米 / 秒,紫外线强度为平原的 3.7 倍,这些参数直接影响设备的电容特性和电波传播,档案现存于国家气象档案馆。
补偿方案的技术细节:《“67 式” 高原补偿方案》(编号 “68 - 补 - 19”)记录,方案包括 V 型天线(37 度张角)、动态频率调整(每 10 分钟校准一次)、阶梯功率控制(分 5 级)、低温润滑脂(-40℃适用)四项核心技术,使信号衰减率从 67% 降至 33%,相关测试数据现存于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
实战应用记录:《1969 年高原通信保障报告》显示,采用补偿方案的 “67 式” 设备,在藏北哨所的通信成功率达 97%,较之前提升 44 个百分点,保障了 37 次重要边境任务,现存于西藏军区档案馆。
历史影响的文献记录:1970 年《军用通信设备环境适应规范》(GJB 370-70)将此次测试经验纳入,推动了我国军用设备 “环境分级设计” 体系的建立。据《中国军事通信史》统计,1968 年后,高原部队的通信保障能力提升 67%,为后续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的通信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