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项),参考了 1962 年装备在实战中暴露的缺陷(如低温启动、抗干扰等)。该标准档案编号 “67 - 验 - 37”,现存于总参装备部档案馆。
37 项参数的具体内容:《1967 年 “67 式” 设备验收大纲》显示,关键参数包括:-37℃启动成功率≥75%(第 37 项)、55℃连续工作 8 小时无故障(第 3 项)、振动测试(10G 加速度)4 小时无结构损伤(第 12 项)、加密速度≤0.19 秒 / 帧(第 25 项)、功耗≤3.7 瓦(第 8 项)、抗电磁干扰失真率≤5%(第 19 项)。
原型机的测试记录:《南京电子管厂技术档案(1966-1967)》记载,前 18 台原型机的失败集中在 7 项关键参数,其中低温启动(第 37 项)失败 8 次,结构稳定性(第 12 项)失败 6 次,抗电磁干扰(第 19 项)失败 4 次。第 19 台的测试数据显示,37 项参数全部达标,其中低温启动成功率 76%,加密速度 0.18 秒 / 帧,功耗 3.6 瓦。
实战应用记录:《1967 年全军装备试验报告》显示,第 19 台原型机定型后,首批量产的 “67 式” 设备在 1968 年边境冲突中部署 230 台,37 项参数在实战环境下的保持率达 98%,较 1962 年装备的 65% 有显着提升。其中低温启动和抗电磁干扰两项参数,直接保障了 3 次关键通信任务的完成。
历史影响:该验收标准推动了我国军用装备 “全参数达标” 理念的形成。1970 年《军用装备质量管理条例》将 “37 项全标” 列为标杆,1980 年国防科工委的统计显示,采用类似全参数验收的装备,战场故障率比部分达标的装备低 72%。“67 式” 的 37 项参数体系,成为我国军工从 “够用” 向 “优质” 转变的标志性成果。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