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出现在第 19 项 “抗电磁干扰”。测试显示,设备在强电磁脉冲下的信号失真率为 3.2%,刚好卡在 3% 的合格线边缘。“超标了,算不合格。” 验收组的老专家推了推眼镜,他记得第 7 台样机就是因为这个参数被否决。但小李调出实战数据:“1962 年的老设备在同样环境下失真率是 8%,我们的 3.2% 已经是巨大进步。”
王参谋突然要求进行 “实战模拟”:在电磁干扰环境下发送一组加密指令,由 1962 年的老设备接收解密。当老设备成功解出指令,失真率对通信没有实质影响时,他在验收表上写下:“3.2%,实战合格。” 这个决定让老专家脸色铁青,但王参谋指着第 19 项的备注:“标准是底线,实战是最终裁判。”
第 37 项 “低温启动” 被放在最后。当设备在 - 37℃的冷库中静置 2 小时后,小李深吸一口气按下启动键。第一次失败,第二次失败,第三次成功 —— 成功率 66.7%。“停!” 老张突然喊停,他发现冷库的温度计显示 - 38℃,比标准低了 1℃。“按规定,温度偏差应重新测试。” 当调整到 - 37℃,三次启动成功两次,成功率 66.7%,依然不达标。
“再加一次。” 王参谋突然说,他想起 1962 年的老设备在实战中也常有 “第四次启动成功” 的情况。第四次尝试,指示灯亮了 —— 成功率 75%,刚好达标。小李看着测试记录,突然发现前 18 台失败的原因:都严格按 “三次测试” 的标准,没人想过实战中战士会尝试更多次。“标准是死的,人是活的。” 老张在验收表上写下这句话,第 37 项终于画上对勾。
三、细节的胜利:被忽略的参数平衡术
第 19 台原型机的秘密,藏在被前 18 台忽略的平衡里。电源模块采用 “效率与稳定性折中” 设计,转换效率从 75% 降到 72%,但在全温度范围内的波动从 ±5% 缩到 ±2%,这让第 8 项 “电源适应性” 轻松过关。小李在测试报告里标注:“3% 的效率损失,换来了 100% 的稳定性提升。”
线路板的 “圆角革命” 源自 1962 年的老设备。老张带领团队把所有直角改成半径 2 毫米的圆角,虽然增加了 5% 的面积,但振动测试中的焊点脱落率从 37% 降到 0,第 12 项参数直接从 “不合格” 跃为 “优”。“空间是省出来了,命却可能丢了。” 他在设计评审时的话,成了团队的新准则。
加密模块的 “冗余设计” 解决了速度与安全的矛盾。在前 18 台样机中,为了追求 0.19 秒 / 帧的加密速度,简化了校验步骤,导致第 27 项 “加密准确性” 偶尔出错。第 19 台恢复了 1962 年的双重校验,速度仍保持 0.19 秒,却彻底消除了误码,这种 “不减安全的提速” 让验收组罕见地给出了 “优秀” 评价。
最意外的突破在第 37 项 “低温启动”。小李团队没有一味提升电池容量,而是借鉴 1962 年 “人工预热” 的土办法,在设备内部加了一层相变材料,能在 - 37℃环境下缓慢释放热量,维持核心部件温度在 - 25℃以上。这个改动让启动成功率稳定在 76%,不仅达标,还留了 1% 的余量。
“每个参数都不是孤立的。” 王参谋在查看 37 项测试数据时感慨。他发现第 19 台的单项最优参数不如某些样机,但 37 项的整体均衡性远超之前 —— 高温不超过 68℃,低温不低于 76%,振动无一处脱落,功耗稳定在 3.6 瓦。“这就像好战士,不一定每项技能都是第一,但综合战斗力最强。”
验收间隙,小李在车间的 “失败墙” 前驻足。前 18 台样机的失败案例旁,现在贴上了第 19 台的改进方案:第 7 台的电容失效,换成耐温更高的陶瓷电容;第 12 台的线路板断裂,改成圆角设计;第 18 台的低温启动不足,增加相变预热。“没有前 18 台的失败,就没有第 19 台的成功。” 他在墙上写下这句话,用红笔圈出 37 个对勾。
四、验收的终章:37 项参数的实战承诺
下午 4 点,最后一项参数 “连续工作可靠性” 测试结束。第 19 台原型机在全工况下连续运行 72 小时,37 项参数全部保持在合格范围内,没有出现任何故障。当测试软件自动生成 “全部达标” 的报告时,小李突然发现自己的衬衫已经被汗水浸透 —— 从早上 8 点到现在,他没敢喝一口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老张摘下老花镜,用衣角擦了擦镜片上的水汽。当他在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