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参谋带来的前线需求更具说服力。某侦察分队在 - 35℃环境下执行任务,不得不安排两名战士轮流把设备揣在怀里,这种 “人肉保温” 让战斗力大打折扣。“标准要跟着战场走,不能让战场迁就标准。” 他的话让会议室陷入沉默,最终确定的指标在 75% 上打了个折扣 ——-37℃启动成功率≥70%,给技术攻关留了缓冲空间。
1967 年春的首次测试结果令人沮丧。按 1962 年的 “逐步降温法”,新设备在 - 37℃的启动成功率能达到 85%,但换成 “骤冷” 方式,立刻降到 58%,比 1962 年标准还低。小李在分析故障时发现,电解电容的失效占 67%,电池容量骤降占 23%,这两个 1962 年就存在的老问题依然是瓶颈。
“必须换材料。” 老张带着团队找到长春某研究所,那里研发的低温电解液能在 - 40℃不冻结,但成本是普通电解液的三倍。“就算成本高,也要用。” 他在申请报告上写道,附上的战场照片里,战士用体温焐设备的样子让审批人员红了眼眶。
电容的解决方案更具创造性。小李借鉴 1962 年的 “预热” 思路,设计了 “脉冲加热” 电路 —— 启动前用电池瞬间给电容加热 3 秒,温度升高 5℃即可激活,功耗增加不到 10%。在 - 37℃测试中,这个改动让电容的存活率从 42% 提升到 89%,启动成功率一下子提高到 68%,接近 70% 的目标。
争论在 1967 年夏达到白热化。当设备在 - 37℃的启动成功率稳定在 72% 时,有人主张就此定型,认为再提升会得不偿失。但老张坚持要达到 75%:“战场上差 3%,可能就是一个班的生死之别。” 他带着团队在 - 37℃的冷库待了整整一周,逐一对 196 个元件进行筛选,把合格率最高的元件组合在一起,终于让成功率达到 76%。
三、极限的测试:-37℃下的实战模拟
1967 年 11 月,漠河试验场的低温测试正式开始。测试组搭建了简易冷库,能模拟 - 40℃的极端环境,还准备了 “骤冷舱”—— 从 25℃直接降到 - 37℃,模拟设备从帐篷到雪地的瞬间变化。小李在测试记录本上画了个温度计,每成功一次就涂红一格,目标是填满 75% 的刻度。
首批测试暴露了电池的致命缺陷。1962 年用的铅酸电池在 - 37℃容量只剩 30%,新研发的镍镉电池虽然提升到 55%,但启动瞬间的大电流依然容易导致电压骤降。第三次测试时,五台设备中有两台因为电池保护板误动作而启动失败,成功率降到 70%。
“把保护板的阈值调低 0.5V。” 老张在寒风中跺着脚说,他知道这会增加电池过放的风险,但在 - 37℃环境下,设备能启动比电池长寿更重要。这个改动让下一轮测试的成功率回升到 74%,却在连续工作测试中出现了电池鼓包 —— 这是过放的典型症状。
王参谋带来的实战案例提供了新思路。1966 年冬季,某部队在 - 35℃环境下作战,战士们发现设备在启动后半小时内性能最稳定,之后会逐渐下降。“我们可以把启动和运行分开对待。” 他建议降低连续工作的性能要求,优先保证启动成功率。测试组采纳了这个方案,把连续工作的性能阈值从 80% 降到 70%,给电池和元件留了更多余量。
最冷的一天,漠河的气温降到 - 41℃,超出测试标准 4℃。小李突发奇想,把设备放在自然环境中测试,启动成功率骤降到 51%,但 1962 年的老设备在同样条件下只有 29%。“这说明进步是实实在在的。” 老张用冻僵的手指在记录上画了个箭头,从 29% 指向 51%,再指向 76%,像一条艰难上升的战斗轨迹。
心理博弈在测试后期愈发明显。当成功率稳定在 76% 时,小李建议结束测试,认为再优化的空间不大。老张却盯着 1962 年手册上的一句话:“标准是底线,不是天花板。” 他带着团队给晶体管加装微型散热片 —— 在低温下,散热片其实是 “保冷片”,能减缓温度波动对参数的影响。这个源自 1962 年高温散热的反向思路,让成功率又提高了 2 个百分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月 20 日,测试进入最后阶段。在连续 100 次的骤冷启动测试中,设备的平均成功率达到 78%,最高一次 92%,最低一次 65%。当小李把这个结果填进报告,突然发现三年前珍宝岛事件的 - 32℃环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