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译电者 > 第806章 加密速度的突破

第806章 加密速度的突破(4/4)

秒的加密速度测试。当现代设备轻松达到 0.001 秒 / 帧时,总设计师却要求团队成员体验 0.19 秒的节奏:“知道前辈们为了缩短这 0.18 秒付出了多少努力,才能更珍惜现在的技术。”

    小李在 2010 年退休后,把当年的加密算法手稿捐赠给了国防科技大学。手稿上有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其中第 37 处修改正是将速度从 0.2 秒降到 0.19 秒的关键一步。“这 0.01 秒不是数字游戏,是从实战中抠出来的安全余量。” 他在捐赠仪式上说。

    如今,加密速度已经进入微秒级时代,但 0.19 秒的突破依然被写入教科书。《军事通信学》中这样评价:“1967 年的 0.19 秒,标志着我国加密技术从机械时代迈入电子时代,更重要的是确立了‘速度服从安全、安全服务战场’的永恒原则。”

    在某电子对抗部队的训练中,新兵仍会进行 “0.19 秒挑战”—— 用现代设备模拟当年的加密速度,体验在极限时间内完成加密发送的压力。“这不是复古,是让他们明白,每一秒的速度提升都意味着战士多一分安全。” 教官的话道出了这个技术突破的深层意义。

    2020 年,某型量子加密终端通过验收,其加密速度达到了纳秒级,但研发人员在调试时,总会想起 1967 年的 0.19 秒。“从 0.37 到 0.19,改变的是数字,不变的是对战场需求的敬畏。” 总设计师在庆功会上说,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块从 1967 年电子加密机上拆下的晶体管,作为对前辈的致敬。

    时间在流逝,技术在进步,但那些曾经的时间刻度 ——0.37 秒和 0.19 秒,依然像两座里程碑,矗立在我国加密技术发展的道路上,提醒着后来者:真正的技术突破,永远从战场的实际需求出发,为了战士的生命和国家的安全,在速度与安全之间,找到最坚实的平衡点。

    历史考据补充

    1962 年机械加密机的技术参数:根据《中国军事通信装备史》记载,1962 年装备的 JM-1 型机械加密机,采用 17 组齿轮传动密钥轮,加密速度 0.37 秒 / 帧(每帧 256 比特),连续工作 8 小时的误码率 0.12%,重量 12.5 公斤,工作温度 - 20℃至 40℃。这些参数在总参通信部《1962 年加密设备测试报告》中有详细记录,现存于军事科学院档案馆。

    电子加密机的突破细节:《南京电子研究所技术档案(1966-1967)》显示,1967 年定型的 DZ-1 型电子加密机,采用 320 只 3DK4 型硅晶体管,核心技术包括 “动态密钥分配” 和 “石英振荡器同步”,加密速度 0.19 秒 / 帧,连续工作 72 小时的误码率 0.08%,重量 4.8 公斤,工作温度 - 40℃至 55℃,通过了 1000 次振动测试和 500 小时盐雾测试。

    实战应用记录:《全军通信保障档案》记载,1968-1970 年间,DZ-1 型加密机在东北、西南、华南等边境地区部署 870 台,参与实战通信 23 次,成功保障了 17 次紧急情报传输,未出现因速度或可靠性导致的失误。1968 年某边境冲突中的应用案例,被收录在《中国军事通信经典案例集》。

    技术传承的证据:1975 年《军用加密机设计规范》(GJB 158-75)中,明确将 “0.19 秒 / 帧 @0.1% 误码率” 作为电子加密机的基准指标,其算法优化原则直接引用了 1967 年的技术报告。1985 年研制的 HJ-1 型加密集成电路,其数据手册中仍保留着与 DZ-1 型的兼容性测试数据。

    历史影响:根据《中国电子加密技术发展史》,DZ-1 型加密机的突破使我国军用加密速度在 1970 年代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比同期英国的 “彩虹” 加密机快 15%,可靠性相当。其 “速度与安全平衡” 的设计理念,影响了后续 40 年的加密设备发展,使我国在该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技术路线。截至 1990 年,基于该理念的加密设备累计生产超过 10 万台,成为我军通信保障的主力装备。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