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问题很快显现。在连续工作 24 小时后,有 12 只晶体管出现参数漂移,导致加密密钥出错。老周在检查故障元件时,发现都是功率管 —— 它们在高频开关状态下的发热量远超预期。“这就是电子方案的隐患。” 他把失效的晶体管排在桌上,“机械齿轮坏之前会有征兆,晶体管说坏就坏。”
两种技术路线的争论再次白热化。机械派坚持认为:“0.37 秒虽然慢,但可靠;0.29 秒快了一点,却像定时炸弹。” 电子派则反驳:“战场不等人,可靠性可以通过技术改进提升,速度落后了就会被动挨打。”
王参谋在一次实地考察中,目睹了两种加密机的对比测试。机械加密机在振动测试中表现稳定,电子加密机却在同样的条件下出现了两次密钥跳变。“再给你们半年时间。” 他给技术组定下目标,“必须在保持 0.1% 误码率的前提下,把速度降到 0.2 秒以内,否则就退回机械方案。”
接下来的六个月,成了技术攻关的 “炼狱期”。小李团队尝试了各种方法提升可靠性:给功率管加装微型散热片(借鉴了之前的散热设计经验)、采用冗余电路(某只晶体管失效后自动切换备用管)、优化电源滤波(减少电压波动对元件的影响)。
第 17 版原型机采用了 “动态密钥分配” 技术,把原来集中处理的加密过程分散到三个独立模块,并行处理让速度提升到 0.23 秒 / 帧。但在高温测试中,三个模块的同步出现偏差,导致加密后的信号无法解密 —— 这比误码更危险,相当于完全失去通信能力。
“同步是关键。” 老周在分析故障时说,他想起 1962 年机械加密机的齿轮联动,虽然慢但同步精准。“电子方案要学机械的同步原理,用电路模拟齿轮的咬合。” 他提出用石英振荡器作为 “电子齿轮”,让三个模块的工作频率保持严格一致。
这个建议让加密速度又提升了 0.02 秒,达到 0.21 秒 / 帧。但新的问题出现了:石英振荡器在 - 30℃以下会停振,无法适应北方和高原环境。小李带着团队走访了多家钟表厂,发现军用钟表的振荡器采用了特殊的恒温设计 —— 这个在 1962 年就成熟的技术,此刻成了关键。
加装恒温槽后,加密机的低温性能达标,但体积增加了 15%,重量也上去了。“这不符合单兵携带的要求。” 王参谋在验收时指出,他带来的空降兵装备标准里,明确规定加密机重量不能超过 5 公斤。
最后的突破来自算法优化。小李在研究 1962 年加密算法时,发现其中有 8 步运算存在冗余,可以合并成 3 步。“就像抄近路。” 他在黑板上演示新旧算法的对比,“原来要走 37 步,现在走 19 步就能到,而且更安全。” 这个改动让加密速度直接降到 0.19 秒 / 帧,而且减少了晶体管的开关次数,可靠性反而提升了。
1967 年 9 月,第 32 版电子加密机通过了全部测试:速度 0.19 秒 / 帧,连续工作 72 小时的误码率 0.08%,-40℃至 55℃环境下稳定运行,重量 4.8 公斤。当测试报告送到作战部时,王参谋在上面签了三个字:“可列装。”
三、战场的检验:0.19 秒的实战价值
1967 年 11 月,首批电子加密机被送到东北边防部队。在一次暴风雪中的通信演练中,它们经受了第一次实战考验。气温骤降到 - 38℃,风速达到 10 级,加密机的屏幕上结了一层薄冰,但每帧信号的加密时间始终稳定在 0.19 秒,没有出现一次故障。
“以前发完一份标准电文要 3 分 20 秒,现在只要 1 分 45 秒。” 报务员小张在演练总结中写道,他特意记录了时间对比:机械加密机需要 203 秒,电子加密机只需要 105 秒,节省的 1 分 18 秒在紧急情况下足够完成一次战术调整。
但在南方的热带雨林,高温高湿环境让加密机出现了新问题。某侦察分队报告,在连续阴雨天气里,加密机的按键会出现粘连,导致输入错误。小李赶到现场后,发现是湿气进入了键盘缝隙,他借鉴了 1962 年机械加密机的密封经验,给键盘加了一层硅胶膜,既不影响操作又能防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1968 年春季的一次边境冲突中,电子加密机首次投入实战。当我方发现敌人的偷袭企图时,报务员用新设备在 1 分 20 秒内完成了加密发送,比原来的机械加密机节省了近两分钟。增援部队及时赶到,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