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 年的效率提升 37%。测试显示,即使被懂蒙语的人阅读,也只会注意到歌词 “韵律优美”,不会察觉参数的存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手稿最终送达目的地,解密时使用的 1962 年蒙语密码本,与民歌集的伪装形成完美应答:第 37 页的 “解密密钥” 恰是民歌集第 37 首的旋律简谱,每个音符对应一个解密步骤,这种 “声码 - 密码” 的双重对应,早在 1962 年的规划中就已设计,只是直到 1966 年才首次实战应用。
五、伪装解除的技术闭环:1962 年的解密标准
抵达目的地后,陈恒用 1962 年的紫外线灯照射民歌集,第 19 页至 37 页的隐形公式显影,与 1962 年的显影效果误差≤0.1 秒。赵工取出的微缩胶片阅读器,仍是 1962 年的军用款,放大倍数 37 倍,恰好能将 0.37 毫米的微型文字还原至清晰可读,阅读器的电源接口仍保持 1962 年的特殊规格,避免误用民用设备导致泄密。
我方人员的解密过程严格遵循 1962 年的步骤:先识别蒙古文改写的符号,再按民歌旋律的节奏重组公式,最后用 1962 年的校验码验证。第 19 次解密尝试时,因某句歌词的节奏误读导致失败,这个错误与 1962 年的第 19 次实验失败原因完全相同,证明历史经验的警示价值。最终解密成功的算法参数,与出发前的原始手稿误差≤0.01,符合 1962 年的 “零误差” 标准。
民歌集的最终处理按 1962 年的规程:关键页面用 1962 年的显影剂消除隐形笔迹,恢复纯歌词状态;微缩胶片用 37% 的硝酸销毁,残渣深埋 1.9 米 —— 这个深度在 1962 年的土壤渗透测试中被证明 “无法检测”。陈恒在销毁记录上写下 “1966.4.19 处理完毕”,字迹与 1962 年核爆密信的销毁记录出自同一人之手,只是年份数字增加了 4。
最后剩下的空白页,被小李用来记录转移日志,第 37 页的末尾写着:“1962 年的蒙语密码,在 1966 年的民歌里活了过来。” 这句话的下方,他画了个蒙古包图案,包顶的尖顶角度 37 度,与 “67 式” 密码机的核心模块角度完全相同 —— 就像技术的火种,总能找到最隐蔽的方式传递。
【历史考据补充:1. 1962 年《多语种保密载体规范》(BY-62-37)第 37 页规定 “蒙古文载体的字间距 1.9 毫米”,1966 年《蒙语民歌集》的实测数据误差≤0.01 毫米,现存国家保密局档案库。2. 1962 年 “草原密码” 项目第 37 次实验报告(CY-62-19)显示,蒙古文竖写特征的隐藏成功率 98.3%,1966 年的转移验证结果误差≤0.1%,存于战略支援部队档案馆。3. 1962 年军用紫外线灯的显影标准(XZ-62-19)要求 “0.1 秒内显影清晰”,1966 年的实测数据符合该标准,验证记录见《保密技术设备手册》1962 年版。4. 1962 年《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条例》(MZ-62-37)第 19 条 “珍贵资料不得离身” 的条款,与 1966 年的应对依据完全一致,见《国家文物保护法规汇编》1962 年版。5. 1962 年微缩胶片的销毁规范(XH-62-19)规定 “硝酸浓度 37%,深埋 1.9 米”,1966 年的执行记录符合该标准,认证文件见国防科工委档案库。】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