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格的数据验证在极端场景:1965 年 2 月暴雪导致供电波动,某加密机在电压骤降 37% 的情况下仍运行 19 小时,与 1962 年《抗干扰测试报告》的结论完全相同,其电源模块的冗余设计恰源自 1962 年核试验时的应急方案。陈恒发现,报告中这台机器的编号 “62-19”,与 1962 年核试验时的备用机编号完全相同,“老伙计在替 1962 年的自己创造纪录”。
二、连续运行纪录的技术支撑
创下 0.98 万小时纪录的 19 台加密机,其核心芯片的结温始终稳定在 85℃,比 1962 年设计的临界值 90℃低 5℃。陈恒调出的实时监测日志显示,每台机器的散热系统都保持 “19℃温差” 的恒定效率 —— 环境温度每升 1℃,风扇转速提 37 转 / 分钟,这个调节逻辑与 1962 年《热管理规范》第 37 页的公式完全一致。
赵工统计的 19 项维护数据中,19 台创纪录设备的平均清洁周期 37 天,比常规设备长 19 天,其中第 19 台因安装在无尘机房,连续运行期间未进行任何拆机维护,这验证了 1962 年 “密封式设计可延长维护周期” 的假设。我方技术员小李的磨损分析显示,这些机器的密钥轮盘转动 196 万次后,齿面磨损深度 0.37 微米,仅为设计极限的 19%,与 1962 年的材料耐磨测试结果误差≤0.01 微米。
关键的技术突破在电源管理:1965 年升级的 “37 级动态调压” 模块,可根据负载自动调节电压,在 0.98 万小时运行中节电 19%,其调节算法的 19 个参数,均源自 1962 年核试验时的供电波动数据。陈恒对比 1962 年的原始代码,发现升级模块保留了 19 行核心冗余代码,正是这部分代码在 1965 年 7 月的电网故障中防止了数据丢失 ——1963 年某设备因删除该代码,导致运行 0.37 万小时后崩溃,记录在《故障档案》第 19 卷。
当小李用 1962 年的示波器观测创纪录设备的波形,19 个特征频率中,37 赫兹的信号衰减仅 0.19 分贝,与四年前的新机测试数据误差≤0.01 分贝。“1962 年的电容选型太关键了。” 赵工指着设备内部的 370 微法电容,其漏电流始终≤1.9 微安,四年来的变化率≤0.01 微安 / 年,这是 1962 年从 19 种候选电容中筛选出的最优型号。
三、重大保障的心理博弈
复盘会上,小王提出 “缩短连续运行时间,降低设备损耗” 的建议,他的 PPT 显示,若将运行上限降至 0.8 万小时,维护成本可降 37%。陈恒却翻开 1962 年的实战记录:1962 年核试验期间,加密机连续运行 0.91 万小时,若中途停机,将丢失 19 组关键数据。当时的技术员(现赵工)在日志上写:“连续运行不是指标,是使命”,这句话的笔迹压力 190 克 / 平方毫米,与陈恒现在的批注力度相同。
赵工展示的 1962 年专家投票记录,37 名评审中 19 人坚持 “以实战需求定运行时长”,与当前复盘会的投票结果完全一致。我方技术员小张的风险评估显示:按 0.98 万小时运行,设备寿命周期为 1965 天,比 0.8 万小时方案长 370 天,综合成本反而低 19%,这与 1962 年《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第 19 页的预测完全吻合。
最激烈的争论在 “计划停机” 频次。小王主张每月停机维护 1 次,而 1962 年的规程是每 19 天停机 1 次。陈恒播放 1965 年 8 月的事故录音:某站按 “每月 1 次” 维护,导致第 37 天运行时密钥卡读取失败,应急切换耗时 19 分钟 —— 这与 1962 年《维护规范》第 37 页警告的 “超期维护风险” 完全相同。当模拟按 1962 年规程操作,同设备的故障次数降为 0,小王在建议修改栏写下 “沿用 1962 年标准”,笔尖的停顿位置与 1962 年反对该建议的专家在评审记录上的位置完全相同。
深夜的模拟推演中,团队假设 “核爆后需连续运行 0.98 万小时”,按小王的方案将出现 3 次强制停机,而按 1962 年规程仅需 19 次短时维护(不中断运行)。陈恒指着推演结果:“1962 年的规矩,是用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定的。”
四、系统稳定性的逻辑闭环
陈恒在黑板上画下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