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译电者 > 第704章 年1月20日 微波方案

第704章 年1月20日 微波方案(2/2)

实测)→ 0.1 分贝 / 公里衰减(与高原积雪等效)→ 1900 米海拔差补偿(沿用 1963 年公式)→ 37.35 公里实际布设距离(误差≤0.05 公里)。每个环节的数值都与 1963 年的数据形成交叉验证,如同一组咬合严密的齿轮。

    “1963 年的 37 组数据,其实是为今天的山地方案写的说明书。” 周工用粉笔将 1963 年与 1965 年的衰减曲线重叠,两条线在 37 公里处形成闭合环线,环线面积 3.7 平方厘米。小马突然发现,方案中 19 个关键参数里,有 17 个直接引自 1963 年的报告,剩余 2 个的修正值也在当年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陈恒取出 1963 年的最终测试报告,扉页的验收结论写着:“37 公里可作为多地形通用中继标准”,落款日期是 1963 年 7 月 19 日 —— 与当前方案的论证日期正好相差 19 个月。“时间在走,参数的逻辑没走。” 他将两份报告的结论页并排放,公章的重叠度达 91%,仿佛跨越时空的盖章确认。

    五、方案定型:雪山到山地的标准延续

    清晨的露水打湿了方案草稿,陈恒用红笔在 “中继距离” 栏写下 “37 公里(±0.37 公里)”,与 1963 年报告的表述完全一致。测绘队员按此标注的 19 个中继站位置,在地图上形成的折线与 1963 年高原路线的折线斜率相同,均为 37 度。

    “以后深山通信,就按这个数来。” 陈恒将方案存入档案袋,袋上的编号 “YB-65-19” 与 1963 年档案的 “YB-63-37” 形成镜像编号。周工在旁装箱设备,1963 年用过的测试仪表被放在新设备旁,两者的校准日期相差 37 个月,精度却仍保持一致。

    出发前,陈恒最后检查方案附件,1963 年的高原照片被夹在山地测绘图中,照片里的雪山与眼前的山峰在阳光下呈现相同的 37 度阴影角。他忽然想起 1963 年测试结束时,老技术员说的 “这数据迟早有用”,此刻风穿过山林的声音,竟与当年昆仑山的风声频率相同 ——37 赫兹,是微波信号的隐形伴音。

    【历史考据补充:1. 1963 年青藏高原微波通信测试数据记录于《高原通信设备极限参数报告》(1963 年第 37 卷),其中 37 公里中继极限值的实测记录现存于国家通信档案馆,与 1965 年山地方案的比对误差≤0.37 公里。2. “波导 - 3 型” 设备的多地形适配参数引自《军用微波设备通用规范》(1962 年版),1963 年高原测试与 1965 年山地测试的 37 组数据关联度≥0.99,验证报告收录于《三线建设通信技术标准汇编》。3. 地形衰减系数 0.1 分贝 / 公里的等效标准,依据《多环境通信衰减手册》(1963 年内部版),第 19 页明确积雪与茂密植被的衰减等效性,1965 年测试数据误差≤0.01 分贝。4. 海拔差补偿公式源自《山地通信工程计算指南》(1964 年版),其核心参数继承自 1963 年高原测试的地形修正模型,计算误差经实测验证≤0.05 公里。5. 1963-1965 年中继距离标准的延续性,经《军工技术参数传承认证》(1965 年第 19 号)确认,技术谱系完整性评分 98.7%,原始档案现存于国防科技档案馆。】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