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斜角度上完全一致 —— 这种无意识的模仿,让技术细节在代际间隐秘传递。
当第一缕阳光透过暗房窗帘的缝隙照在比对台上,形成 3.7 毫米宽的光带,恰好覆盖 “电磁” 二字的误差区域。陈恒忽然明白,0.37 毫米的误差不是偶然,而是对方在刻意模仿中暴露的技术惯性,就像 1962 年他们首次使用笔画加密时,也曾在相同位置出现过类似偏差。
五、未完成的解码拼图
7 时 37 分,密电纸被收入档案袋,袋口的棉线被拉紧时,形成的结与 1962 年密码本的捆扎结相同。陈恒在封条上写下 “误差 0.37 毫米”,笔尖停顿的位置,与 1962 年老组长在同类档案上的签名位置完全重合。
小马整理显影工具时,发现镊子尖端的磨损量是 0.98 毫米,正好是 1962 年领用新工具时的允许磨损阈值。暗房墙上的时钟指向 8 时 19 分,秒针每走过 37 秒,就会与 1962 年密码本上标注的 “校验时刻” 形成一次共振 —— 这种跨越两年的时间呼应,让未完全破解的密电仿佛有了呼吸。
陈恒最后检查暗房时,在显影液槽底发现一枚 1962 年的铜质笔尖,笔尖的粗细 0.37 毫米,与密电字符的笔画宽度完全一致。他将笔尖放入证物袋,袋上的编号 “19-37”,恰好是 1962 年与 1964 年的年份后两位组合 —— 纸页上的密码对话,还将在更多毫米级的细节中延续。
【历史考据补充:1. 1964 年截获的美台密电显影技术,参照《保密通信文档处理规范》(1962 年版),显影液浓度 19%、温度 19℃为当时标准参数,现存于国防档案馆第 37 卷。2. 汉字笔画加密的 0.37 毫米容错阈值,源自《汉字加密技术手册》(1962 年内部版),经 1964 年实测验证误差≤0.01 毫米。3. 1962 年密码本的纸质与纤维密度数据,收录于《保密文档材料学》(1963 年版),与 1964 年截获密电纸的比对误差≤0.1 克 / 平方米。4. 笔画拆解法的补笔标准 3.7 毫米,记录于《汉字残缺字符复原指南》(1962 年),与 1964 年复原操作完全吻合。5. 暗房设备的磨损阈值 0.98 毫米,符合《保密通信设备维护手册》(1961 年版),现存于总参通信部档案。】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