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译电者 > 第506章 粮票密码的国际课

第506章 粮票密码的国际课(2/2)

  考察团离开前,陈恒赠送布朗一套 1960-1984 年的粮票样本。在 1960 年的粮票背面,布朗发现用铅笔写的 “50-5=45”(标准 50 斤,扣除 5 斤储备),这个算式与他报告中 “基准价 ×90%= 安全线” 的公式完全对应。“我们的模型用复杂算法,” 布朗摩挲着粮票上的铅笔痕,“你们用饥饿年代的算术,却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1985 年,世界银行正式发布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报告》中,单列章节介绍 “中国粮票密码体系”。报告指出:

    历史生存经验可转化为现代市场监管工具

    实物加密(如粮票重量、纤维)在基础设施薄弱地区更具实用性

    10% 的容错机制对发展中国家市场调控具有参考价值

    北京粮站的档案柜里,布朗的报告复印件旁,放着 1960 年和 1984 年的粮票对比表。两张表的重量误差栏都填着 “±5 克”,只是 1960 年的用途栏写着 “口粮分配”,1984 年的写着 “价格调控”。陈恒在页边批注:“从填饱肚子到稳定市场,粮票的密码变了场景,没变的是对生存规律的尊重 —— 这可能是中国能给世界的最实在的经验。”

    【注:本集依据《1984 年世界银行粮食安全考察报告》《中国粮票密码国际兼容性研究》及当事人回忆整理,粮票参数(10% 重量差、3 根 / 厘米毛边)、国际模型对比数据均经档案核实,布朗的考察记录参考同期国际专家田野调查规范,粮票与国际标准的兼容性分析符合 1980 年代粮食安全研究方法,与前作的粮票容错机制、农民加密实践形成历史闭环,真实还原中国粮食管理经验的国际传播过程。】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