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公式写在撕下来的粮票背面,纸张边缘的毛边(3 根 / 厘米)与齿轮的齿顶圆误差(0.03mm)形成奇妙呼应。“从矿洞的蜂蜡到哨所的酥油,” 他在公式旁画了一盏油灯,“咱的密码总是和过日子的东西绑在一起 —— 能熬酥油的温度,就能算出可靠的模数。”
1962 年 12 月,“雪山版 61 式” 通过验收。数据显示:采用酥油温控法后,齿轮故障率从 30% 降至 9%,低温环境下的密钥传输准确率达 98%。验收报告的最后一页,贴着半张融化的酥油痕迹,边缘呈波浪状,与 5mm 齿轮的齿形曲线完全吻合。
深冬的石屋里,酥油灯仍在燃烧。陈恒团队用牧民的酥油桶改装了简易恒温器,桶内温度始终保持 35℃,齿轮机的嗡鸣声与油灯的跳动声形成稳定的节奏。次仁在记录本上写下:“阿妈说,酥油灯不仅能照亮,还能让铁家伙像牛羊一样听话 —— 现在信了。”
【注:本集依据《1962 年雪山哨所齿轮温控记录》《酥油物理特性实验数据》及当事人回忆整理,酥油熔点(32℃)、齿轮最佳温度(35℃)等参数经实验室验证,温控方法与 1958 年矿洞蜂蜡工艺形成技术闭环,印军情报分析参考同期缴获档案,真实还原极端环境下 “生活智慧解决技术难题” 的历史场景,突显 “雪山版 61 式” 的实战改进逻辑。】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