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持敬斋随笔 > 第163章 蚂蚁

第163章 蚂蚁(1/2)

    白居易在《蚁》中写道:"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这看似纤弱的生灵,竟能在时光里穿漏江海、困厄蛟鲸,实在令人惊叹。蚂蚁,这地球上演化了一亿四千万年的古老居民,以不足毫克的身躯,在方寸之间演绎着生存的大智慧。它们的协作如兵法,坚韧似磐石,谦逊若古贤,恰是天地间最生动的哲学注脚。

    《韩非子·喻老》有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世人多以此警示小患之烈,却少思这溃堤之力何来——非独一蚁之功,乃千万蚁之协。在亚马逊雨林,当野火逼近蚁巢,工蚁会迅速聚拢成球,外层蚂蚁以躯壳为盾,内层包裹蚁后与幼蚁,滚过火海。外层蚁尸焦脆如炭,却为族群铺就生路。这种"舍生取义"的协作,恰如《墨子·兼爱》所言:"爱人若爱其身",个体在集体中获得了超越生命长度的意义。

    古人观蚁,常叹其"营营复纷纷"(韩愈《杂诗》)的忙碌。江苏博物院藏有一方宋代"蚁战图"铜镜,镜背刻工蚁列阵、兵蚁冲锋之景,竟与《孙子兵法》"其疾如风,其徐如林"的阵法暗合。生物学家发现,蚁群觅食时,先遣蚁留下信息素,后续者沿迹而行,遇阻则另辟蹊径,形成动态的"信息网络"。这种无需中枢指挥的分布式智慧,比人类最早的驿站系统早了数千万年。正如《淮南子·兵略训》所言:"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蚁群以最简单的规则,实现了最高效的协作。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王成》中记载过一则奇事:王成因善待蚁群,后逢危难,群蚁竟为其搬运铜钱,助其脱贫。这虽是志怪,却暗合生态真相——在非洲稀树草原,每公顷土地上的蚂蚁每年能翻动15吨土壤,相当于十辆卡车的运力;它们分解的枯枝败叶,为植物提供了三分之一的养分。这种"润物无声"的协作,恰如《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隐喻,个体的微末之力,终成滋养天地的洪流。

    岭南民间有谚:"蚁搬泰山"。暴雨冲毁蚁巢后,工蚁会衔起湿泥重建,一只蚁每次负重不过0.1克,却能在二十四小时内筑起半米高的新巢。这种坚守,让我想起郑板桥笔下的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生物学家观察到,蚂蚁搬运食物时,若遇障碍,会尝试十七种不同路径,直至找到通路;即便负重超过自身体重五十倍,也会坚持到最后一刻。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海州东海县有蚁城,方数里,其间楼阁、门阙、街道皆具,土人谓之蚁封。"这般"城池",竟是无数蚂蚁用颚部衔土,日复一日堆叠而成。其坚韧,堪比愚公移山。《荀子·劝学》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蚁群筑巢,恰是这句古训的活体诠释。在亚马逊河流域,有一种"行军蚁",每日迁徙时列成长达数十米的纵队,遇河则抱团成"蚁筏",以体液为黏合剂,让族群踏浪而过。这般"赴汤蹈火"的坚持,哪里是"蝼蚁"二字所能轻贱?

    古人常以蚁喻民,如"蚁聚之众"。殊不知,正是这"聚之众",藏着改天换地的力量。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初时不过"数百之众",终成"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燎原之势;近代中国共产党从南湖红船的十三人,到星火燎原的千万追随者,其历程与蚁群的成长何其相似。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所言:"少年强则国强",个体的坚守汇聚成集体的洪流,方能"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蚂蚁的体长不足一厘米,却从未因渺小而自弃。它们不与虎争威,不与鹰比高,只在自己的生态位上默默耕耘。这种谦逊,恰如《论语》中孔子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始终保持对天地的敬畏。在非洲的纳米布沙漠,有一种"雾姥蚁",能在黎明时分列队而出,用腹部绒毛收集雾气凝结的水珠,为族群储存生命之源。它们不抱怨环境之恶,只专注于能做之事,这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韧性,堪比孔门弟子。

    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蚁能辟蝗,故田中有蚁,则蝗不生。"这微小的生灵,竟是农业害虫的天敌。它们不求人类的赞美,只在食物链中履行自己的职责。这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藏在每一次搬运、每一次筑巢里。生物学家计算过,全球蚂蚁的总重量约等于人类的总重量,它们每年消耗的动植物残体,超过全球垃圾总量的三成。这般"润物细无声"的贡献,恰如《道德经》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反观人类,常因自身的智慧而傲慢。工业革命以来,多少物种因人类的扩张而消亡,多少生态因过度索取而崩坏。若学蚁道,当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金刚经》),微小并非无用,谦逊方得长久。在云南哈尼族的梯田里,农人自古就懂得保护蚁巢——蚂蚁捕食害虫,粪便滋养水稻,形成"稻蚁共生"的生态奇观。这种与微末生灵共处的智慧,恰是对"天人合一"理念的最好践行。

    从蚁穴到天地,从微末到宏大,蚂蚁用千万年的生存史告诉我们:团结不是盲从,而是个体对集体的成全;坚韧不是固执,而是困境中对希望的坚守;谦逊不是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