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几个早起的村民扛着锄头准备下地,见到余建国,都露出关切的神色。
“建国,这么早?你姐好些了没?”村头的张婶问道,声音里透着乡邻的淳朴关心。她家也是一栋贴着白瓷砖的二层楼。
余建国脚步顿了顿,想起姐姐的叮嘱,脸上立刻堆起愁容,甚至刻意让声音带上了一丝哽咽:“唉,还是那样……不吃不喝,人都瘦脱相了。我这正要去接爹,想着爹去劝劝,兴许能好点。”他刻意避开了“病”字,只描述状态,更显真实。
张婶叹口气:“造孽啊……有啥要帮忙的吱声。”
“哎,谢谢张婶。”余建国含糊应着,匆匆走开。他能感觉到背后探究的目光。这个被一栋栋或新或旧、但基本都是二层小楼点缀的平静村庄,此刻在他眼中,似乎每一扇窗户后都藏着窥探的眼睛。
接了沉默寡言、只是吧嗒着旱烟、眼神浑浊的老父亲(父亲就住在自己楼房旁边的小平房里),余建国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村委会。村委会也是一栋贴了米黄色瓷砖的二层小楼,门前有个不大的水泥晒谷坪。村长马德福正蹲在楼前的台阶上,“滋溜”吸着一碗稠糊糊的玉米糊糊,旁边放着一碟咸菜疙瘩。
“马叔!”余建国远远招呼一声,声音里带着刻意的急切和悲伤。
马德福抬起头,五十多岁的脸上沟壑纵横,一双眼睛却精光内敛。他慢条斯理地放下碗,抹了抹嘴:“建国?大清早的,啥事这么急?你姐……听说不太好?”他家的楼房就在村委会后面,是村里盖得最早也最气派的那批。
余建国走到近前,酝酿了一下情绪,眼圈瞬间就红了,声音带着哭腔:“马叔……我姐她……她病的很重啊!”他用力吸了下鼻子,仿佛强忍悲痛,“整个人都没了魂儿似的,瘦得就剩一把骨头了,看着……看着怕是熬不过去了……”他这话半真半假,效果却极佳。
马德福眉头紧锁,站起来,拍了拍余建国的肩膀:“别急,慢慢说。啥病啊?镇医院瞧了没?”
“瞧了!瞧不出个所以然来!”余建国演技爆发,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大夫说可能是心上的毛病,堵着了,郁结了。开了药也不见好。我想着,不能再拖了,得去北京!北京大医院多,专家多,兴许有救!”
他顿了顿,观察着马德福的表情,继续说:“我想陪她到北京去治病,顺便……顺便再散散心。她这样憋在家里,看着那些……那些物件儿,”他含糊地带过,意指余小麦可能睹物思人(丈夫儿子都不在),加重了“心病”的说辞,“怕是好不了。马叔,您给开个介绍信吧,就说去北京看病,路上住宿啥的,也好有个凭证。”他特意提了住宿,显得更符合实际需求。
马德福盯着余建国看了好几秒,那双精明的眼睛似乎想穿透他脸上的悲痛,看到更深层的东西。村里这几天确实有些风言风语,关于余小麦家在北京的男人和孩子,还有她突然的“病倒”。他沉吟片刻,缓缓开口:“哦……这样也好。去大城市瞧瞧,兴许真能好。你姐不容易啊。”他转身走进办公室,拿出信纸和印章。
“其实,”马德福一边慢悠悠地写着“兹有我村村民余小麦,因患重病,需赴北京诊治,特此证明。望沿途有关单位予以协助为盼……”之类的套话,一边状似无意地说,“这年头儿啊,出门其实也没那么严,火车票拿着身份证就能买,住店也方便。不过有个证明,心里踏实点,万一路上盘查呢?也是以防万一嘛。”他这话,像是在解释开证明的必要性,又像是在试探余建国对“盘查”的反应。
余建国心头一凛,脸上却依旧是愁苦:“是是是,马叔您说得对,有备无患嘛。谢谢马叔了!”他接过那张盖着鲜红公章的介绍信,像捧着救命稻草,连声道谢。
“路上小心点,照顾好你姐,也照顾好自己。”马德福把证明递给他,语重心长地叮嘱,“有啥消息,给村里捎个信儿。”
“哎,一定!”余建国揣好证明,扶着一直沉默抽烟的父亲,快步离开。他能感觉到,背后马德福的目光,像粘稠的蛛网,一直黏在他们身上,直到拐过墙角才消失。村长那看似平常的“以防万一”和“路上盘查”,还有那审视的目光,都让余建国后背发凉。这村子,果然也不太平了。
回到自家二层小楼,一股浓郁的米香混合着淡淡的鸡汤鲜味飘散出来。春桃正在一楼灶台边忙碌,看到他们回来,连忙擦了擦手:“爹来了。姐刚喝了小半碗小米粥,又躺下了,说攒攒力气。” 余小麦在二楼的卧室休息。
余老栓闷声不响地走到楼梯口的小板凳坐下(他腿脚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