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了一下,决定给他一个建议:“我也不知如何才能在皇权之下实现共有,但假如有一天,大明能够放开关隘,取消路引,再不怕百姓流窜,我想那时应该就做到了皇权之下的天下大同吧。”
放开关隘、取消路引?别开玩笑了!
朱高炽满脸苦笑,“姨夫,这怎么可能。东北百姓无不羡慕中原的富庶安逸,关隘和路引才能让他们留下,就这还经常发生偷偷潜入中原的事件,若是放开关隘,整个东北的百姓肯定蜂拥入关,东北就没人了。”
黄易提醒道:“中原百姓也有不少抱怨的,甚至觉得关外兴许更好呢?”
真的假的?
看朱高炽不信,黄易笑着说道:“这世上只要有人,就有争斗和倾轧,就会有弱肉强食和不公,我们高居庙堂,无法看到每一个角落。”
“每一个遭受了不公之人,都只能看到自己身上的片面,可恰恰就是这个片面,对个人来说,就是他人生的整个世界,让他觉得天地昏暗至此……不知世间何处有净土?”
朱高炽点了点头,确实是这个道理。
可即便如此,我们大明也不敢冒险开关放行。
“姨夫,故元就是亡于流民,没有了关隘和路引,百姓常年是流动的,不好约束,如果被野心家利用,岂不是很容易被裹挟成为草寇?”
黄易笑了,点头说道:“是啊,你们朱家就是这么起家的,所以没人比你皇爷爷更了解流民的危害了。所以他发明了路引制度。”
“我一直认为,古往今来的历史上,有两大发明是针对百姓的牢笼,其一就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发明的照身帖,形成了户籍制度。进而有了后面的连坐、保甲等等……”
“另一个就是你皇爷爷——洪武大帝发明的路引制度。虽然历朝历代都有类似的制度,比如唐代叫符传、宋朝叫凭由,但洪武大帝却是最苛刻的一个,规定民行百里必要路引。”
“照身帖的户籍制度,限制了百姓的出身自由,本意是为了防止敌国之人入秦阴谋作乱,后来被历朝历代发扬光大,甚至成了标明出身的工具。”
“而路引制度则限制了百姓的人身自由,哪里的百姓就必须一直生活在家里,无事不得外出远行,即便远行也要跟官府报备、说明事由,得到允许之后,还要出钱购买一张出行路引,然后才准许离开家乡出去走动。”
“呵呵……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虽说朝廷是你朱家的,但你一句话,就把大家当牛羊一样圈起来了?哪怕在家里穷得饿死,没有路引也不准出去逃荒?”
“我呸!这特么是什么狗屁规矩?”
“我生下来没出过远门,想出去看看大好河山,还得向朝廷报备申请,甚至还得花钱买一份出行路引?”
“高炽,你生来是燕王世子,从未用过路引这个东西。若你生来是寻常百姓,想要去游历天下,求学四方呢?你恨不恨这个路引制度?”
额……
朱高炽红着脸不敢回答。
自己爷爷出的点子,我现在还在沿用,让我如何回答?
虽然路引确实让百姓抱怨,但也的确方便了朝廷管理百姓,有了这个就不怕百姓扎堆闹事了。
省去了担忧草寇的心思,朝廷可以腾出精力做大事。
看对方保持沉默,黄易问了一个问题:“高炽,知道乞丐吗?天下乞丐有多少人?如果这些人全都聚起来对抗朝廷呢?”
这……
朱高炽挠头道:“不会吧,饭都吃不上的乞丐,怎么可能聚起来对抗朝廷?”
黄易笑着点头道:“是啊,如果有人振臂一呼,可以给天下所有乞丐一碗饭吃,他们会不会追随?百万之众有些夸张,但聚齐十万应该不是难事。”
“此时的乞丐,跟流民有区别吗?”
嘶……还真是,完全没区别,流民更多是因为吃不上饭,在本地活不下去了,不得已出去逃荒。
黄易接着说道:“都说故元不好,的确,说起他们的卑劣事迹,罄竹难书。可故元这座朝廷在中原也苟延残喘了百余年呢。对于元庭来说,流民和反贼一直都在,为什么偏偏亡国在百年之后?而不是一开始呢?”
“单纯是因为开始的时候,元兵强大吗?我想不是的,每个王朝起初都有清明的时候,百姓安居乐业,就不会有太多流民。”
“正如天下的乞丐,若不是活不下去了,谁愿意当乞丐?”
“洪武大帝深知流民之害,所以大明开国就施行路引制度,有用吗?百姓是拍手称赞,还是背地里暗骂?”
“你让百姓安居乐业,吃喝不愁,谁愿意做流民?”
“若你让百姓穷困潦倒、食不果腹、活不下去,哪怕你用铁链锁住,也挡不住天下流民成灾。”
朱高炽点了点头:“是啊,中原如今没有路引制度,甚至您还宣布杀官无罪、哪怕造返也无罪!这些年也不见有什么叛乱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