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 人牲对应 365 天。” 姜绾突然明白《祀典》中 “以三百六旬有五日为一祀” 的真正含义,“古人用齿轮的转动周期计算祭祀的能量阈值,每个人牲的生命能量通过齿轮转化为维持天枢运转的动力,就像用柴火驱动蒸汽机。” 她看着 “时间之轮” 边缘的能量刻度,与现代核电站的临界值存在数学换算关系,第七个刻度的 “万分之十七”,正是星砂能量的安全阈值。
现代实验室的微型齿轮突然投射出未来的影像:第三行星的殖民地上,新的齿轮纪年器正在铸造,齿牙的材料混合了地球的青铜与当地的星砂,转动时产生的频率能同时响应两个星球的引力场。姜绾注意到新齿轮的第七圈年轮上,刻着与萧决伤口相同的星图,“是文明的延续代码。” 她将影像与古代线的 “时间之轮” 重叠,发现两者的共振频率完全同步,“从地球到第三行星,齿轮纪年会永远运转下去,记录人类在宇宙中的每个脚印。”
古代线的萧决将最后一块星砂嵌入 “时间之轮”,整个殉葬坑突然下沉,齿轮与骸骨组成的闭环沉入地下,与昆仑墟的地脉连接。地面残留的星砂粉末组成与现代实验室相同的微型齿轮,每个齿牙都对应着不同的星际坐标,第七个齿牙的尖端,正对着参宿四的第三行星,“是留给未来的路标。” 他看着粉末中浮现的先民影像,他们正将齿轮的制造方法刻在龟甲上,这些龟甲后来成为现代考古发现的 “殷墟卜辞”,“即使齿轮沉入地下,它的信息也会通过星砂网络传递下去。”
现代实验室的齿轮纪年数据突然与全球各地的天文台产生共振,英国巨石阵、埃及金字塔、玛雅天文台的坐标都在屏幕上亮起,与殉葬坑齿轮组成巨大的球面网格,第七个节点的位置,正是复活节岛的石像群。姜绾将这些坐标输入星图,发现它们的连线形成与参宿四相同的螺旋臂,每个古代遗迹都是齿轮的一个齿牙,共同组成记录地球文明的宇宙级纪年器,“先民的规划遍布全球。” 林教授看着网格中心的昆仑墟,“这里是所有齿轮的轴点,控制着整个系统的运转。”
古代线的 “时间之轮” 下沉处,突然冒出汩汩的星砂溶液,溶液在地面组成与现代相同的球面网格。萧决的佩剑插入溶液中心,剑身上的缠枝纹与网格的节点产生共鸣,激活了世界各地的古代遗迹:巨石阵的石块开始按齿轮轨迹移动,金字塔的通风道对准参宿四的方向,玛雅天文台的台阶自动调整角度。当第七个遗迹 —— 复活节岛的石像转向昆仑墟时,天空突然出现与齿轮相同的光环,将所有遗迹的能量汇聚到通天柱,“是全球共振。” 墨家巨子望着光环中的星图,“先民设计的不仅是纪年器,更是能调动全球能量的武器系统。”
现代实验室的齿轮突然停止转动,屏幕上弹出最后的纪年数据:从夏朝建立到参宿四爆发,正好是 73 个齿轮周期,每个周期的能量积累都标注着 “昆仑墟储能”。姜绾将数据与天枢系统的启动参数比对,发现当最后一个周期完成时,储能总量恰好达到启动方舟的阈值,第七个周期的能量峰值,与萧决胸口星图的蛊虫活跃期完全同步,“是能量的闭环。” 她突然明白,“365 人牲祭不是野蛮的仪式,而是按齿轮纪年进行的能量储蓄,每个王朝的兴衰都是在为方舟积累动力。”
两个时空的齿轮纪年系统在此刻完成了最深层的共鸣。现代实验室的精密仪器与古代线的 “时间之轮” 通过星砂能量连接,共同诉说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夏商周的青铜齿轮与全球的古代遗迹组成宇宙级的时间网络,每个节点都是文明延续的见证;齿轮的磨损记录与人类的基因迁徙、地质变化、星际周期形成完美的呼应,证明先民早已将地球文明纳入宇宙的宏大框架。
当姜绾在现代实验室转动复制品齿轮,古代线的萧决同时转动殉葬坑的原品齿轮,两个时空的历史投影在空中交汇,形成跨越五千年的文明长卷。卷中最醒目的,是始终贯穿的星砂能量线 —— 从夏朝的绿松石到商朝的青铜爵,从周朝的祭祀鼎到现代的璇玑阴阳镜,能量线的第七个节点,永远指向昆仑墟的方向,“这才是齿轮纪年的终极意义。” 姜绾看着长卷末端的方舟影像,“不是记录过去,而是确保未来,让文明的火种能在参宿四的光芒下继续燃烧。”
林教授将齿轮的纪年数据上传至天枢系统,屏幕上的方舟启动程序突然跳过三个步骤,直接进入倒计时。系统提示显示:“齿轮纪年验证通过,能量储备达标。” 倒计时的数字正好是 7300 秒,与齿轮的周期参数完全一致,“先民早就为我们完成了准备工作。” 他看着屏幕上自动生成的航线图,每个拐点都对应着齿轮的一个重要纪年,“我们只需要沿着他们用时间铺就的道路前进。”
古代线的星砂溶液最终凝固,在地面形成与现代实验室相同的齿轮模型。萧决将青铜护腕放在模型中心,护腕展开的逆磁阵让齿轮开始缓慢转动,带动通天柱顶端的星图更新,其中第三行星的位置标注着与现代相同的殖民参数,“时间仍在继续。” 他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