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系统完全接管。” 林教授调出实时数据,飞船的航线与遗址星图第七支线的误差始终控制在 0.1 光年以内,“星砂齿轮能直接响应星系的引力波,比任何预设程序都可靠。” 他突然注意到飞船的防护罩上自动生成新的纹路,与超级宜居星球能量塔的璇玑阴阳镜图案完全相同,“是目的地的能量印记,每个殖民星球都有独特的识别码,就像星际邮政编码。”
飞船穿越小行星带时,星砂防护罩突然展开成十七边形,将陨石碎片分解成可供利用的星砂资源。这些微粒在飞船的能量场中重新排列,组成与超级宜居星球相同的大气成分模拟舱,舱内的氧气含量、重力参数与目的地完全一致,“是动态资源转化系统。” 姜绾看着模拟舱中生长的水稻,根系仍保持着 3:4:5 的勾股结构,“先民设计的不仅是飞船,更是能自我补给的生态系统,连植物都知道如何适应新环境。”
古代线的昆仑墟,萧决正将最后一批星砂信封装入坐标树的树洞。每个信封都用青铜箔包裹,里面记录着地球的农业技术与星图参数,箔片上的齿轮纹与 “传承号” 的核心齿轮完全咬合。当信封接触到树根的星砂网络,坐标树的第十八根主枝突然亮起,在通天柱上投射出与 “传承号” 相同的航线,枝丫的生长速度与飞船的航行进度完全同步,“是生物信标。” 他看着主枝顶端的红色叶片,“它会随着飞船的推进不断生长,让地球永远知道我们的位置。”
“传承号” 进入超级宜居星球的引力范围时,地表的液态青铜湖突然沸腾,湖中心升起与第三行星相同的能量环,环上的星砂粒子组成巨大的欢迎图案 —— 与 “传承号” 防护罩的纹路完美互补。姜绾让飞船降低高度,发现湖底的星砂分布着与 “传承号” 核心齿轮相同的齿痕,显然是先民预设的飞船停泊位,“连 dog 点都精确到米级。” 她惊叹于星砂的规划精度,“这些湖不仅是水源,更是天然的飞船维修厂,液态青铜能自动修复船体的磨损。”
超级宜居星球的能量塔早已激活,塔尖的璇玑阴阳镜反射着双恒星的光芒,在地面投射出与第三行星相同的十七边形能量网。当地的先民后裔捧着青铜矩尺在塔下等候,尺身的刻度与 “传承号” 的降落轨迹形成完美的勾股比例,“我们等了三千年。” 为首的老者将矩尺递给姜绾,尺柄的星砂纹路突然亮起,与她手中的璇玑阴阳镜产生共振,“每个世代都有人守护能量塔,等待星图第七支线的使者。”
现代营地的通讯系统突然接收到来自地球的信号,是萧决通过坐标树传递的星砂影像:昆仑墟的新坐标树已经长成,树下的青铜碑刻着与 “传承号” 相同的航线,碑底的凹槽中,青铜护腕正与通天柱的齿轮产生共鸣。姜绾将影像投射在超级宜居星球的能量塔上,塔基的星砂突然组成与古代线相同的防御阵,十七层屏障将星球包裹,与地球的防护系统形成跨时空的呼应,“是文明的安全协议。” 她看着屏障上流动的星砂密码,“无论相距多少光年,我们始终共享同个防御网络。”
古代线的墨家弟子在昆仑墟发现新的星砂矿脉,矿脉的走向与超级宜居星球的液态青铜河完全一致。萧决让弟子按星图第七支线的参数开采,矿石在青铜熔炉中熔化后,自动凝结成与 “传承号” 相同的齿轮坯,齿牙的数量正好是 640 个,与地球到第三行星的光年数相同,“是跨星系的工业标准。” 他抚摸着齿轮坯上的饕餮纹反向图案,“即使是基础材料,也要确保与殖民星球的设备兼容,这才是真正的闭环。”
“传承号” 的物资卸载工作正在进行,超级宜居星球的先民后裔用液态青铜制造的运输车,与飞船的货舱接口完美咬合。车斗里的星砂容器自动接收水稻种子,容器壁上的刻度与第三行星的基因库完全同步,第七个刻度线处标注的 “适应基因激活点”,与林教授研发的注射剂剂量完全一致,“是无缝对接的产业链。” 姜绾看着种子在新土壤中发芽,“从地球到第三行星,再到这里,每个环节的标准都由星砂统一,就像用同把尺子丈量宇宙。”
超级宜居星球的古代遗址中,队员们发现了更古老的星图,上面标注着十八条支线,比第三行星的星图多出一条通往更远星系的航线。星图边缘的刻字显示,这是先民的第一站殖民地,他们在这里完善了星砂能量的运用,才将技术传回地球,“是文明的第一块拼图。” 林教授对比两个星球的星图,发现第七支线的参数在传递中不断优化,误差从最初的 1 光年缩减到 0.1 光年,“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