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方舟已经完全脱离地球引力,进入星际通道。姜绾看着舷窗外的能量环系统逐渐缩小,最终化作与参宿四相同的红色光点,与古代线的星桥投影在宇宙中连成一线。主控室的屏幕上,第三行星的影像越来越清晰,行星周围的能量环正在自动调整,形成与方舟防护罩相同的频率,准备迎接飞船的到来。林教授调出方舟携带的文化数据库,其中保存的《周髀算经》电子版本,与古代线萧决手中的竹简内容完全一致,连批注的笔迹都分毫不差,“是跨越时空的完美复刻。” 他感慨道,“先民通过星砂,实现了知识的无损传承。”
方舟穿越星际尘埃带时,防护罩上的缠枝纹突然发光,将尘埃中的星砂粒子吸附过来,组成与萧决胸口相同的星图。这些星砂在能量场中形成天然的导航系统,自动修正航线偏差,与古代星桥的节点功能完全相同。姜绾发现星图中第七个节点的星砂密度最高,对应着第三行星的卫星位置,那里的引力场能为方舟提供最后的减速动力,“是动态导航。” 她看着星砂自动排列出的减速轨迹,“这些粒子能实时响应宇宙环境的变化,比任何预设程序都精准。”
古代线的萧决正将所有信物按星图位置摆放,形成与现代方舟相同的能量三角。当最后一块星砂齿轮归位,巨石阵突然沉入地下,只留下通天柱矗立在山谷中,柱身的螺旋纹与参宿四的旋臂完全同步,成为指引未来返回者的坐标。墨家弟子在柱底发现新浮现的刻字:“星陨为始,星桥为终,周行不殆,是为闭环。” 姜绾翻译出这句话时,方舟正好穿过星际通道的中点,屏幕上的行程显示为 320 光年,恰好是总距离的一半,“是星陨闭环的真正含义。” 她突然明白,“这场迁徙不是单向的离开,而是文明循环的开始,未来我们一定会回来,完成与先民的约定。”
现代方舟的主控系统突然接收到来自第三行星的信号,不是预设的导航数据,而是组复杂的基因序列,与方舟携带的人类基因存在 17 处互补突变。林教授将序列输入基因库,发现这些突变能让人类更好地适应第三行星的重力和大气,“是先民留下的适配密码。” 他看着序列的排列方式,与《周髀算经》的算筹排列完全相同,“他们不仅勘探了行星环境,还提前设计了人类的适应方案,这些突变的位置,正好对应着星砂能量在人体内的流动节点。”
方舟的引擎开始减速,准备进入第三行星的引力范围。姜绾看着屏幕上与古代青铜方舟相同的着陆程序,突然在舷窗中看到了不可思议的景象 —— 无数星砂粒子在前方组成巨大的人影,面容同时兼具她和萧决的特征,正朝着方舟的方向伸出手。这个人影穿过防护罩,进入主控室,化作纯粹的能量流注入导航系统,航线的最后修正参数瞬间生成,与通天柱的最终坐标完全一致,“是先民的意识残留。” 林教授检测能量流的频率,“他们的精神与星砂融为一体,成为跨越时空的领航员。”
古代线的萧决正站在昆仑墟的最高处,看着参宿四的方向。他知道方舟已经接近目的地,胸口的星图开始缓慢消退,蛊虫留下的纹路组成与第三行星相同的地形,成为永远的印记。姜绾的声音在他心中最后一次响起,带着抵达新家园的喜悦:“我们到了,这里的天空和地球一样蓝,土壤里有和星砂共振的矿物质,一切都和先民描述的一样。” 萧决露出微笑,将青铜矩尺插在山顶,尺身的刻度永远指向参宿四,“我会在这里守护坐标,直到你们回来的那一天。”
现代方舟平稳地穿过第三行星的能量环,着陆在与昆仑墟镜像的山谷中。舱门打开的瞬间,姜绾闻到了与地球相似的空气味道,其中混杂着星砂的金属气息。她走下舷梯,脚下的土壤中星砂粉末组成与古代星桥相同的欢迎图案,远处的山脉轮廓与通天柱完全一致,山顶的位置正对应着方舟的着陆点,“是完美的镜像。” 林教授展开探测器,“这里的磁场强度、重力参数、甚至昼夜周期,都与先民的记录完全相同,他们为我们找到了第二个地球。”
方舟携带的无人机开始勘探周边环境,传回的图像中,发现了与三星堆神树相同的植物,果实中含有高浓度的氦 - 3;河流的走向组成与 “井田制” 相同的网格,水中的矿物质能自然形成液态青铜;最神奇的是处古代遗址,石墙上的刻字与现代实验室的齿轮系完全相同,记录着如何利用当地资源重建文明,“先民真的来过这里。” 姜绾抚摸着刻字中的 “共振者” 三个字,指尖传来熟悉的灼热感,“他们不仅为我们铺路,还在这里等待了三千年。”
两个时空在此刻完成了最后的闭环。现代的方舟成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