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动态星图齿轮。” 她让助手启动 3D 打印,按齿轮比例复制出北斗模型,打印材料中混入的星砂粉末立刻按轨迹排列,形成与神树齿轮相同的咬合角度,“每个齿牙都是一个引力节点,转动时能模拟北斗对地球的引力影响。” 林教授计算齿轮的传动比,发现当北斗齿轮转动一周,对应参宿四的自转周期正好是 7 天,与古代线萧决记录的星象变化周期完全一致,“古人用机械结构复刻了宇宙的运行规律,齿轮就是缩小的星轨。”
实验室的璇玑阴阳镜突然自动旋转,镜面反射的红光在地面组成巨大的齿轮系,每个齿轮都对应不同的星座。其中最大的齿轮标注着 “紫微垣”,齿牙数量恰好是 365 个,与地球公转周期相同;最小的齿轮刻着 “参宿”,转动速度是紫微垣齿轮的 17 倍,对应参宿四的自转速率。当姜绾将陨铁小球放在齿轮系中心,所有齿轮突然同步转动,在墙面投射出与现代星图完全吻合的轨迹,第七个转折点处的光斑,正好落在第三行星的坐标上。
“是宇宙级的齿轮箱。” 她看着齿轮啮合处迸发出的星砂火花,这些微粒在磁场中形成的轨迹,与旅行者一号拍摄的星际尘埃带完全一致,“每个齿轮都是一个星系的能量转换器,通过咬合传递引力参数。” 林教授突然在齿轮系的阴影中发现异常 —— 有组微型齿轮的转动方向与其他齿轮相反,齿牙上的饕餮纹与沈彻戒指上的图案完全相同,只是缺少星砂核心,导致转动时不断卡滞。
古代线的萧决正站在通天柱下,柱身的螺旋齿轮突然发出嗡鸣。他举起青铜矩尺贴近齿轮,尺身的刻度与齿牙间距完美对应,当矩尺的直角边指向北斗时,齿轮的转速突然稳定在每分钟 7 转,与现代实验室中北斗齿轮的转速完全同步。姜绾注意到齿轮的缝隙中卡着星砂结晶,结晶的形状与萧决胸口星图的蛊虫轮廓相同,当蛊虫在皮肤下游走时,结晶也随之震动,在柱身投射出与现代齿轮系相同的轨迹。
“是活的星轨齿轮。” 她让墨家弟子用青铜凿清理缝隙,露出齿轮内侧的刻字:“天旋地转,皆系于齿。” 旁边的星图中,北斗七星被绘制成齿轮形状,斗柄处延伸出的齿轮链,最终连接着参宿四的图案,链节数量正好是 640 个,与地球到第三行星的光年数相同,“这些齿轮不仅记录星轨,还能通过星砂传导能量,就像现代的传动轴。” 萧决将青铜护腕贴在齿轮上,护腕的逆磁阵瞬间修复了卡滞的齿牙,柱顶投射的星图轨迹立刻变得流畅,与现代实验室的投影形成跨时空的共振。
现代实验室的齿轮系突然加速,姜绾发现是沈彻的量子信号在干扰。对方试图通过篡改齿轮参数改变导航轨迹,第七个转折点的光斑开始偏移。她立刻调整璇玑阴阳镜的角度,将 432Hz 的共振频率注入齿轮系,星砂粉末瞬间凝聚成反向齿轮,抵消了干扰信号。稳定后的光斑处,浮现出与古代通天柱相同的螺旋纹路,纹路的螺距与第三行星的赤道周长存在精确的数学换算关系,“沈彻只懂机械传动,不懂这些齿轮需要能量共振才能稳定。”
林教授在齿轮系的基座中发现了更复杂的结构 —— 组嵌套式齿轮,外层刻着地球的经纬度,内层标注着第三行星的坐标。当他转动外层齿轮对准昆仑墟,内层齿轮自动指向第三行星的对应位置,误差不超过 0.1 度。齿轮咬合处的星砂涂层,其辐射频率能与现代卫星导航系统产生共鸣,在屏幕上生成实时的星际航线,航线经过的每个引力弹弓点,都对应着齿轮的咬合节点。
“是双星系齿轮导航。” 他调出古代线传来的通天柱数据,发现柱身齿轮的嵌套结构与实验室完全相同,只是尺寸放大了 17 倍,“古代是实体齿轮,现代是能量投影,本质都是同一个导航系统。” 姜绾突然意识到,这些齿轮的材料中都含有星砂与镓元素的合金,这种组合能同时响应地球磁场与参宿四的辐射,就像同时接收两个星系的信号塔。
古代线的萧决正沿着通天柱齿轮指引的方向前进,途经一处山涧时,溪水中的星砂粉末突然沉淀,组成与现代实验室相同的齿轮系。最引人注目的是组青铜齿轮,半浸在水中仍在缓慢转动,齿牙上的水草形成与北斗相同的形状,斗柄指向的方向,有块巨石表面刻着与璇玑阴阳镜相同的齿轮纹。当他用青铜尺测量齿轮的模数,发现与现代 3D 打印的北斗模型完全一致,只是材质中多了层水生生物分泌的钙质,形成天然的保护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