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礼眼睛一亮:\"此计甚妙!但如何制作这种琉璃瓦?\"
\"正是需要秘色砖和特殊的釉料配方。若能说服皇上,让我们前往龙泉山取材,或许能洗清冤屈。\"
第二天,周勉和宋礼被召入宫中。皇帝面色凝重,告知他们北方的紧急军情。
\"陛下,臣有应对之策。\"周勉跪地奏道。
\"哦?有何良策?\"
\"琉璃瓦不仅能建房,还能传递信息。古人云:'琉璃者,火中涅盘,光可照千里。'臣请求陛下允许臣前往龙泉山,取回秘色砖和特殊釉料,制作烽火琉璃瓦。一旦建成,可沿边境线布置,遇敌情则点燃,烽火连天,千里可见,以便及时调兵遣将。\"
皇帝沉思片刻:\"此计若成,朕重重有赏。但若失败...\"
\"若失败,臣愿受千刀万剐!\"
皇帝点头:\"准奏。即刻起程,不得有误!\"
周勉和宋礼立即启程前往龙泉山。抵达后,林远早已等候多时。原来,他按照父亲的笔记,在龙泉山中找到了大量秘色砖,并按照笔记中的配方,调制出了一种特殊的琉璃釉料。
三人日夜兼程,带着材料返回京城。在周勉的指导下,工匠们很快制作出了一批特殊的琉璃瓦。这些瓦片在阳光下呈现出淡蓝色,但在夜晚点燃后,能发出明亮的光芒,且光束可以定向传播,远达百里之外。
皇帝亲自前来视察,对这种新型烽火系统赞不绝口。他当即下令,在北方边境布置这种烽火台,并命周勉负责督导建造。
战事愈演愈烈,北元军队连破数城,直逼京畿。朝廷上下一片恐慌,许多官员主张迁都以避锋芒。但皇帝在太子的劝说下,决定死守京城,等待援军。
周勉的烽火系统发挥了巨大作用。每当北元军队有所动作,边关将士就点燃烽火,京城和各地驻军能够及时获知敌情,迅速做出反应。凭借这一优势,明军多次成功阻击了北元军队的进攻。
然而,就在局势最为危急的时候,一封密信送到了皇帝手中。信中指控周勉与北元暗中勾结,故意泄露军情。皇帝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周勉抓捕入狱。
原来,这是朝中奸臣的阴谋。他们见周勉深得皇帝信任,且功绩卓着,心生嫉妒,便勾结北元间谍,伪造了这封密信。
危急时刻,林远挺身而出。他找到皇帝,呈上一份证据:北元军队使用的特殊弓箭上,刻有与朝中奸臣府邸相同的徽记。经过调查,皇帝终于查明真相,处决了奸臣,还周勉以清白。
战事持续了整整一年。在周勉的烽火系统和其他将领的奋力抵抗下,北元军队终于在一场大雪中溃败,被迫撤退。朝廷上下欢欣鼓舞,皇帝龙颜大悦,立即为周勉平反,恢复其官职,并加封为工部侍郎。
战争结束后,周勉、宋礼和林远一起回到了紫禁城,继续完成未竟的工程。这一次,他们不仅修复了所有的屋顶,还在太和殿顶的狻猊眼中镶嵌了真正的千年寒晶,使它能够真正感知火源。
工程完工的那天,恰逢中秋佳节。永乐皇帝亲临紫禁城,检视新建成的屋顶。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琉璃瓦上,反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美不胜收。
\"周爱卿,朕听说你祖上五代皆为瓦匠,可有此事?\"皇帝问道。
周勉躬身行礼:\"回陛下,确有此事。先祖曾言,瓦匠虽是小技,却关乎社稷安危。一砖一瓦,皆承载着匠心与祝福。\"
皇帝点头:\"朕听闻你在修复屋顶时,发现了一些前朝符文,可有此事?\"
周勉小心翼翼地回答:\"确有此事,陛下。那些符文是建文年间工匠留下的镇国之术,用以保我大明江山永固。\"
皇帝沉默片刻,忽然长叹一声:\"建文旧臣,始终是朕心头之患。\"
周勉心中一动,决定冒险一试:\"陛下,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但说无妨。\"
\"陛下,臣以为,建文旧党未必皆有反意。当年之事,错综复杂,其中不乏忠义之士。若能招安,必能为我大明所用。\"
皇帝沉思良久,最终点头:\"朕会考虑你的建议。\"
当晚,皇帝设宴款待周勉、宋礼和林远。席间,皇帝问道:\"周爱卿,听闻你有一种特殊的琉璃瓦,能在夜晚传递信息,可有此事?\"
周勉点头:\"确有此物,陛下。这是臣根据祖传秘方特制的烽火琉璃瓦,已在北疆发挥了重要作用。\"
皇帝来了兴趣:\"可否在朕的寝宫屋顶安装一些?朕想看看这神奇的琉璃瓦是何模样。\"
周勉领命而去。然而,他并不知道,这次简单的请求,将引出一个尘封多年的秘密。
当夜,周勉带着工匠在皇帝寝宫的屋顶安装特殊的琉璃瓦。工作进行到一半时,林远突然惊叫一声:\"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