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妖术?\"李大人惊恐万分。
赵元礼冷笑:\"不是妖术,是玄奘大师留下的预言。\"
袈裟上的景象不断变化,最终定格在一行梵文上。李青崖认出那是《心经》中的句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就在李大人惊疑不定时,地面突然震动,石室顶部开始坍塌。赵元礼大喊:\"不好!有人触动了机关!快走!\"
三人匆忙向洞口跑去,但为时已晚。洞口已被落下的巨石封死,唯一的出路被堵住。石室不断震动,灰尘弥漫。
\"我们被困在这里了!\"李大人惊慌失措。
李青崖却镇定自若:\"别急,玄奘大师早有准备。\"说着,他指向袈裟上的图案,\"那轮明月所指之处,必有生路。\"
赵元礼会意,仔细观察袈裟上的图案,发现明月下方确实有一条若隐若现的路线。他顺着路线在石室中寻找,果然发现了一块与周围不同颜色的地砖。
\"在这里!\"赵元礼用力踩下,地砖应声而动,露出一个暗道。
三人迅速钻入暗道,身后的石室轰然坍塌。暗道内漆黑一片,李青崖掏出火折子点燃,借着微弱的光线,他们看到暗道尽头是一片开阔的地下岩洞。
岩洞中央有一眼清泉,泉水清澈见底,映照着洞顶垂挂的钟乳石。洞壁上刻满了古老的经文,记载着玄奘法师西行的历程和他对佛法的感悟。
\"这是...玄奘法师的闭关之地!\"李青崖惊叹道。
他们在岩洞中找到一条秘密通道,最终安全离开了山洞。当他们再次回到月牙泉边时,太阳已经西斜,金色的阳光洒在沙漠上,美不胜收。
赵元礼郑重地将玄奘袈裟交给李青崖:\"李画师,今日之事多亏有你。这袈裟关系重大,还是由你保管最为妥当。待时机成熟,再做定夺。\"
李青崖接过袈裟,心中感慨万千。这一日的经历,远比他在莫高窟三年的见闻还要离奇。他知道,自己卷入了一场关乎历史真相与文化传承的巨大漩涡中。
\"赵先生此行有何打算?\"李青崖问道。
赵元礼望向远方:\"家父已逝,我决定继承他的遗志,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李画师若无去处,不妨随我一起,共同寻找那些散落的珍宝。\"
李青崖思考片刻,点头应允:\"也好,我本就打算在敦煌多留些时日,将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重新呈现于世人面前。\"
就这样,李青崖跟随赵元礼踏上了一段新的旅程。他们走遍敦煌周边,寻访古迹,收集散落民间的佛教艺术品。在这个过程中,李青崖不仅增长了见识,更深刻理解了玄奘袈裟的真正含义——它不仅是一件圣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探索、坚持与传承。
一年后的一个春日,李青崖站在鸣沙山上,望着远处繁忙的驼队和逐渐兴盛的敦煌城。在他身旁,赵元礼正在整理一卷刚刚发现的唐代经卷。
\"元礼兄,你说玄奘大师当年西行取经,历经千辛万苦,为的是将真经带回大唐,普渡众生。\"李青崖若有所思地说,\"如今我们收集这些文物,又是为了什么呢?\"
赵元礼放下经卷,微笑着回答:\"为了不让历史的记忆被风沙掩埋,为了让后人了解先辈们的智慧与勇气。这或许就是玄奘袈裟真正的预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物质会消逝,但精神永存。\"
李青崖恍然大悟,点头道:\"我明白了。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就是在延续玄奘大师的精神,将佛法的真谛——智慧与慈悲,传递给后世子孙。\"
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洒在两人的身上。李青崖轻轻抚摸着怀中的玄奘袈裟,心中充满了平静与坚定。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已经与这些古老的文化瑰宝紧紧相连,再也无法分割。
而在遥远的长安,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权力争夺的风暴正在酝酿。但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敦煌的沙粒会记得,鸣沙山的月光会记得,那些默默守护文明火种的人们,以及他们为之付出的一切努力与牺牲。
正如玄奘袈裟上那永恒的箴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唯有智慧与真理,方能超越时空,永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