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我!崇祯,带着港口穿越大明 > 第133章 巡盐御史制度,大明的盐税。

第133章 巡盐御史制度,大明的盐税。(2/3)


    朱三身穿大红色官袍,身材高大魁梧,猿臂蜂腰:“是,王公公。”

    王承恩表情严肃:“这次由你带队,前往江南。一定要把江南织造局的账本,带回北京城。”

    朱三瓮声瓮气,双手抱拳:“遵命!”

    “启禀,王公公。北镇抚司的诏狱,还关押有一部分,国子监的监生。”

    “这群监生,已经病死了两百多人。还剩下七十五人。”这个时候,北镇抚司镇抚使双手抱拳,询问道。

    王承恩愣了一下,回过神来,沉声道:“都放了吧。现在的头等大事,是浙江!是江南织造局!”

    要不是这个提起,王承恩差点就忘了,还有这件事情。

    两个多月以前,国子监的监生集体逼宫,要求万岁爷下罪己诏。

    “是!王公公。”

    ......

    一刻钟之后,魏忠贤穿戴好大红色斗牛服,来到乾清宫。左走进入东暖阁。

    “老奴,参见皇爷。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魏忠贤毕恭毕敬,跪在朱由检面前。

    朱由检双腿盘坐在软塌上,手里拿着一本英文教员语录,专心致志的看着:“起来吧,魏忠贤。”

    “是,皇爷。”

    “魏忠贤。朕问你,天启五年.天启六年.天启七年,这三年的盐税分别是多少银子?”朱由检放下教员语录,面无表情的询问。

    魏忠贤沉吟一会,弯腰双手作揖:“回禀陛下。天启五年,巡盐御史从两浙两淮收上来的盐税,是两百四十万两。”

    “天启六年收上来的盐税,是一百七十五万两。”

    “天启七年收上来的盐税,是一百五十四万两。”

    巡盐御史是明代朝廷派遣至重要产盐区,监督盐政、稽查私盐、保障盐税征收的专职监察官员,属于都察院外差。

    盐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盐税是大明财政的重要来源,约占全国税收的30%~50%。

    盐业实行“开中法”(后改为“纲盐法”),商人需纳粮换盐引(销售许可证),盐税直接影响军饷和国库收入。

    巡盐御史要监督盐场生产、盐引发放,防止私盐泛滥,查处官员、盐商舞弊行为。

    确保盐税按时上缴国库,防止地方截留。

    朱由检一针见血的问:“一年比一年少。是不是说明,地方官员和盐商勾结走私,贪污盐税。”

    “就比如,你的人...兵部尚书崔呈秀。”朱由检脸上露出腹黑的笑容。

    魏忠贤吓了一跳,双膝轰然跪地,用头杵地:“陛下。崔呈秀是大明的臣子,是陛下的臣子。”

    “行了,魏忠贤。今年的巡盐御史,还没有确定。”

    “你派遣你的人,去两淮和两浙,收取盐税。监督地方官员,还有盐商。”朱由检说完之后,又拿起了英文版教员语录,认真的观看。

    魏忠贤缓缓抬起头,小心翼翼的开口询问:“皇爷,老奴一定派遣,最得力的大臣。前往两淮和两浙,把朝廷的盐税收上来。”

    两淮盐区(扬州),全国最大盐区,巡盐御史一般巡视扬州。

    两浙盐区(杭州),管辖浙江盐务。

    明末腐败的结果,巡盐御史大多数与盐商勾结,成为贪腐重灾区。

    朱由检轻飘飘的一句话:“浙江的官场,背着朕搞改稻为桑。东林党的官员,吃相太难看了。”

    魏忠贤听到这句话,顿时眼前一亮,仿佛心里有了底气:“请皇爷放心。这次老奴派遣吴淳夫.李夔龙,两位大臣。”

    朱由检瞥了一眼,淡淡道:“朕,不问过程。只看结果。”

    “魏忠贤,听懂了吗?”

    魏忠贤嘴角微微上扬,连忙用头杵地:“听懂了,皇爷。”

    “老奴出宫之后,亲自交代吴淳夫.李夔龙。”

    魏忠贤心里明白,这是皇爷对东林党的不满。

    今年是崇祯元年,盐税不能在少了。

    最起码,要比天启六年要多。

    .....

    离开了紫禁城,回到了东厂。

    魏忠贤第一时间,便派人去通知吴淳夫.李夔龙。

    这两位大臣,都是“五虎”。听到干爹的召见,连忙坐上轿子来到了东厂。

    “干爹!”

    “干爹!”吴淳夫和李夔龙,走进东厂。来到正堂,看着魏忠贤坐在岳飞的画像下面。连忙作揖行礼。

    “吴淳夫.李夔龙,万岁爷对于盐税,非常不满。”

    “浙江的官场,背着万岁爷。搞了什么改稻为桑。”

    “东林党吃相太难看。”魏忠贤拿起翡翠茶盏,喝了一口明前龙井茶。

    “所以,万岁爷特意召见咱家入宫。”

    “让咱家派人,收取盐税。”

    魏忠贤放下茶盏,一双倒三角眼直视二人,提醒道:“今年的盐税,咱家让你们去。记住,要比天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