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我天天死谏,朱元璋人麻了 > 第24章 续国命良策,被用歪了!

第24章 续国命良策,被用歪了!(1/2)

    朱由检在太庙偏殿里见到了长大以后的儿子朱慈烺,

    父子相逢的喜悦,还没享受多久,

    听到朱慈烺就说大明基业危急,

    整颗心就像热铁,被丢进了冷水里,瞬间凉透了,

    “大明基业毁在你手?怎么回事?”

    朱棣也有些不满,语带愤怒地说道,

    “是啊,”

    “快说清楚,”

    “你们父子一出现,不是说大明生死存亡,就是危急万分,”

    “真是晦气,父皇和咱打下的大明基业,都是被你们把气运说没了。”

    这两位后世皇帝都是他的子孙,

    但却没有表现出任何王者气概,

    一眼看去,就是遇到困难表现拉胯的那种款,

    令他这个夺位的祖宗,感到脸上无光。

    朱慈烺咽了咽喉咙,开始诉说,

    “祖宗容禀,”

    “自崇祯十六年,父皇为挽救危局,开始下放皇权给地方和藩王,又把臣孙送去南京主持大局意在另立朝廷,”

    “也因此,地方势力和藩王们势力迅速膨胀,”

    “一年之内,流贼叛乱在各方的打击之下,很快偃旗息鼓,”

    “像李自成、张献忠这等大头目也接受了朝廷的招安,”

    “关外的女真人,也被挡在长城一线,再也无法威胁到关内,”

    “臣孙在南京也依靠着李邦华,史可法等人,还有江南地区的豪强势力,稳定住了局面。。。”

    听到这里,一切都是向稳定,

    三位帝王都心情大好。

    朱由检眉梢微扬,唇角泛起一丝似有若无的笑意,

    眸中的憔悴已经被愉悦的光芒驱散,

    看来朕扭转危局了,大明续命了!

    不愧是太祖爷,

    多亏了他老人家的神机妙策,

    一年不到,流贼招安了,女真人被挡住,

    也就是说明年,朕的崇祯朝就天下太平了,

    至于那些地方势力和藩王们,朕回头再慢慢处理,

    慈烺说什么危急存亡,就是在谦虚。

    朱棣也是轻抚着胡须,微微颔首,

    平时喜悦不形于色的他,脸色因为极度愉悦而微微泛红,

    看来大明稳了,

    还是得靠父皇,

    他的法子,真正意义上帮我大明续了命,

    虽然有地方势大的后遗症,

    但只要朝廷社稷不崩塌了,

    假以时日,

    还是重整朝纲的。

    只是,

    这样的续国运良策,朕怎么想不到?

    看来朕比父皇还是差了一点,

    也许,

    是差太多吧。

    一想到差距,朱棣朝着自己的父皇投去了酸溜溜的目光。

    朱元璋没有注意到儿子的嫉妒,

    他此刻的心情,也仿佛被春风吹拂过,袖中的拇指轻轻地摩挲着食指上的玉扳指,

    看来计策的确奏效了,

    那林豪虽然狂悖,

    说话难听,两度劝谏都让咱下不来台,

    而且还和胡党不清不楚的,

    但还是有过人才学的,有救国之能,

    这种优点和缺点都十分明显的人,

    咱得好好想一想,怎么安排他才是,

    毕竟他出的主意,挽救了大明的危局。

    想到崇祯危局被扭转,朱元璋忍不住夸赞道,

    “这不是挺好的吗?”

    “崇祯朝的危局得到缓解了,”

    “看来下放皇权,另立朝廷是对的,”

    “让你回南京是对的,那边靠近江南税赋区,朝廷可以获得稳定的财源,朝廷还有一整套班底,供你任用。”

    “哪里有什么危急存亡?!”

    “最多算有后遗症。”

    朱元璋通过之前和朱由检的沟通,

    已经知道朱棣在永乐朝把都城迁到了北京,

    把南京定作备都,还留下一整套朝廷班底,以备危急之需,

    对此,他没有什么排斥的意见,反而还十分认可朱棣的迁都做法。

    他在这个洪武二十四年这个阶段,也想着迁都到北方,

    因为他感觉到华夏南北对立严重,

    南方发达稳定,北方民生凋敝,长此以往,大明必将分裂,

    为此,

    他还派了太子朱标去考察关洛地区,以作都城备选,

    结果朱标出公差回来就重疾去世了,

    以至于洪武朝就该办好的北迁都城事宜被搁置。

    朱慈烺苦笑着摇摇头,开始说“转折”,

    “可一切好景不长,我大明表明上稳定了,实则暗流汹涌,”

    “地方上自主权大大增加之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