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云飞握了握老汉的手:\"保重!\"
地道又窄又湿,四人猫着腰前行了约莫半小时,终于看到一丝光亮。出口处是城外一处废弃的砖窑,周围长满荒草。
\"清点人数。\"楚云飞低声命令,\"看看有没有人受伤。\"
除了沈教授擦破点皮外,其他人都安然无恙。李云龙掏出从特务身上搜来的证件和纸条:\"瞧瞧我搞到什么好东西!\"
证件显示,这三个特务属于日军\"特别调查科\",专门负责搜查西行的可疑人员。而纸条上记录着近期被扣押的商队名单和搜查地点。
\"好东西!\"楚云飞仔细研究着名单,\"看来日军在西线设了三道关卡,专门拦截可能的情报人员。\"
沈教授推了推破碎的眼镜:\"更关键的是,这里提到了'特别列车'——每隔三天就有一趟军列从太原出发,经西安前往兰州,运送'特殊物资'。\"
\"北极星计划的设备!\"楚云飞眼睛一亮,\"如果能混上那趟列车...\"
\"太冒险了。\"李云龙摇头,\"鬼子肯定重兵把守。\"
\"未必。\"沈教授指着纸条上一行小字,\"列车在潼关要换车头,停留约两小时。那是我们的机会。\"
三人商议良久,最终决定改变原定路线,转而前往潼关设法混上\"特别列车\"。当天夜里,他们与城外隐蔽的队伍汇合,连夜向西南方向进发。
为了避免暴露,小队昼伏夜行,专走偏僻山路。五天后,他们抵达潼关以东二十里的一个小村庄。按照老汉给的地址,找到了当地的地下联络员——一个看似普通的乡村教师。
\"你们来得正是时候。\"教师将众人安顿在学校的储藏室里,\"'特别列车'明天傍晚到站,日军已经清空了车站附近的居民。\"
楚云飞铺开简易地图:\"车站布局如何?\"
教师用铅笔画出车站平面图:\"这里是最佳潜入点——货运通道。日军重点检查客运站台,货运区只有两个哨兵。\"
\"列车停靠哪个站台?\"
\"最西侧的军用站台,离货运通道不到一百米。\"教师顿了顿,\"但有个问题:列车所有窗户都焊死了,只有前后门可以进出,而且全程有至少一个小队的日军守卫。\"
李云龙挠头:\"这他娘的怎么混上去?\"
楚云飞沉思良久,突然问:\"列车需要补给吗?比如食物、饮水?\"
教师眼睛一亮:\"对!每天傍晚有送饭的车进去,第二天清晨出来!\"
一个大胆的计划逐渐成形。次日黄昏,潼关火车站戒备森严。一队日军押送着十几名中国劳工,正在往列车上搬运木箱。不远处,两个穿着伪军制服的男子推着餐车缓缓靠近——正是乔装改扮的楚云飞和李云龙。
\"站住!\"哨兵举枪拦住他们,\"干什么的?\"
李云龙点头哈腰:\"太君,送饭的。今天有红烧肉和清酒,连队长特意吩咐的。\"
哨兵将信将疑,掀开餐车盖子检查。下面确实是热气腾腾的饭菜和几瓶酒。就在他低头闻酒香时,楚云飞一个手刀击中他的颈部要害,李云龙则迅速解决另一个哨兵。两人将昏迷的哨兵拖到隐蔽处,换上他们的制服。
\"行动!\"楚云飞对着暗处打了个手势。沈教授带着其他队员迅速靠近,趁着夜色潜入货运通道。
按照计划,十名队员分成两组:五人负责制造混乱,五人跟随楚云飞混上列车。李云龙则留在车站外接应。
\"记住,无论发生什么,必须在列车启动前上去。\"楚云飞最后一次叮嘱,\"上车后立即隐藏,等过了西安再行动。\"
正说着,车站东侧突然响起爆炸声——第一组队员按计划引爆了事先放置的炸药。刺耳的警报声中,大批日军向爆炸点冲去。
\"就是现在!\"楚云飞带领第二组冲向列车。战台上只剩下四名守卫,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无声击倒。
队员们迅速分散到各节车厢底部,利用专门设计的铁钩将自己固定在车底。楚云飞和沈教授则冒险钻进了餐车与货厢的连接处——这里有个不到一平米的空隙,勉强能藏两人。
\"呜——\"汽笛长鸣,列车缓缓启动。楚云飞屏住呼吸,透过缝隙看到一队日军急匆匆跑回来,但为时已晚,列车已经驶出站台。
\"第一阶段成功。\"沈教授小声说,\"接下来是最难的部分——在车上找到'北极星'的设备。\"
楚云飞点点头,从靴筒里掏出一张简易图纸:\"根据汉斯博士的情报,关键设备应该在这节车厢。\"他指着图上标记的红点。
列车在夜色中向西疾驰。车底的队员们轮流休息,忍受着震动、灰尘和高温的考验。楚云飞和沈教授所在的空间狭小憋闷,很快两人的衣服就被汗水浸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