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马!这才是咱们根据地的精神!\"
参观结束后,老吴拉着楚云飞单独谈话。两人沿着村外的小溪漫步,警卫员远远跟在后面。
\"楚团长对当前战局怎么看?\"老吴突然问道,语气随意却目光如炬。
楚云飞谨慎回答:\"日军虽强,但战线过长;我军虽弱,但民心所向。持久战下去,胜利必然属于中国。\"
\"说得好!\"老吴点头,\"但具体到晋西北,楚团长认为下一步该怎么打?\"
楚云飞知道这是考验,便详细分析了敌我态势,并提出\"巩固根据地、发展民兵、重点打击日军补给线\"的策略。这些都是历史上共产党军队的成功经验,他只是提前总结出来。
老吴越听越惊讶,最后忍不住问:\"楚团长的见解与我们一位战略家不谋而合。不知这些思路从何而来?\"
\"德国军事学院教的战略学,加上实战总结。\"楚云飞滴水不漏。
\"有意思。\"老吴意味深长地笑了,\"楚团长,延安方面很看重你的才能。如果有机会,希望你能去交流讲学。\"
楚云飞心头一跳。这恐怕不是普通邀请,而是变相的\"政治审查\"和\"思想考核\"。但他已经骑虎难下:\"荣幸之至。等战局稳定些,一定前往请教。\"
日落西山,两人回到村里。临别前,老吴从怀中掏出一本小册子递给楚云飞:\"一点心意,希望对你有帮助。\"
楚云飞接过一看,是手抄本的《论持久战》,扉页上还有亲笔题词:\"赠楚团长共勉——一个老兵\"。
这一夜,楚云飞辗转难眠。佐藤的遗言、老吴的身份、林霞的怀疑...太多谜团缠绕在心头。他起身点亮油灯,翻开那本《论持久战》,突然发现某些段落旁边竟有铅笔批注,字迹苍劲有力,见解精辟独到。
这绝不是普通\"农学家\"能写出的批注!楚云飞猛然意识到,这位\"老吴\"很可能是共产党内分管军事的高级领导人,甚至是...他不敢再想下去。
窗外,一轮新月升起,清冷的月光洒在静谧的村庄上。远处哨兵的身影挺拔如松,刺刀偶尔反射出寒光。楚云飞合上书,长长呼出一口气。无论前路如何,他已经做出了选择——用未来的知识为这个苦难的民族争取一线生机,哪怕...改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