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铁血晋绥:我楚云飞纵横亮剑 > 第51章 破笼之战

第51章 破笼之战(1/3)

    晨雾笼罩着晋西北山区,楚云飞站在沙盘前,手中的指挥棒在沙盘上划出几道弧线。358团作战室里,营级以上军官围坐一圈,目光紧跟着那根细长的木棒移动。

    \"日军最新部署的'囚笼政策',大家应该都领教过了。\"楚云飞的声音冷静而清晰,\"以公路为链,据点为锁,将我们的活动区域分割成小块,逐步压缩。\"

    指挥棒指向沙盘上密密麻麻的红色小旗:\"最近一个月,日军新增了十七个据点,平均间隔不到五公里,相互之间火力支援全覆盖。\"棒尖又移到蓝色区域,\"我们的三个主要根据地被切割得七零八落。\"

    一营长赵大海忍不住骂道:\"狗日的小鬼子,修了这么多炮楼,跟王八壳子似的!\"

    \"不仅如此。\"楚云飞拿起几份情报,\"日军改变了巡逻方式,采用装甲车与骑兵混编,每天不定时巡查公路线。我们的补给队上周遭遇伏击,损失了三十担粮食和药品。\"

    方立功推了推眼镜:\"团座,总部有什么指示?\"

    \"总部让我们自行破局。\"楚云飞嘴角微扬,\"所以我设计了这个——'蜂窝战术'。\"

    他掀开沙盘旁的布帘,露出一张巨大的手绘地图。地图上,358团防区被划分成数十个六边形区域,每个区域中心标着数字和符号。

    \"看好了,每个六边形就是一个'蜂房',边长三公里,正好是轻机枪的有效射程。\"楚云飞解释道,\"每个蜂房配备一个加强班,装备一挺轻机枪、两支冲锋枪、六支步枪和足够三天作战的弹药给养。\"

    军官们凑近观察,有人已经眼睛发亮。楚云飞继续讲解:\"关键在这里——相邻蜂房之间挖通简易交通壕,形成网状结构。日军进攻任何一个蜂房,都会遭到至少三个方向的交叉火力。\"

    \"妙啊!\"三营长猛地拍大腿,\"这样咱们的兵力就活起来了,不像以前死守几个点!\"

    楚云飞点点头,指挥棒指向几个特别标记的蜂房:\"这些是'蜂后房',驻扎特种小队,随时机动支援。另外...\"他从公文包取出几个木制模型,\"这是仿制的日军装甲车,我发现了它们的弱点。\"

    模型被拆开,露出内部结构。楚云飞指着底盘:\"九四式装甲车底部装甲最薄,只有6毫米。我们可以制作一种简易跳雷,埋设在公路两侧,引爆时机控制在车体正上方。\"

    \"可是团座,\"方立功皱眉,\"日军工兵每天都会扫雷...\"

    \"所以不用金属。\"楚云飞微笑着取出一个陶罐,\"这是我跟老乡学的,全部用陶土和石块制作,触发机关是木质的。鬼子的探雷器根本发现不了。\"

    军官们传看着这个简陋却精巧的装置,啧啧称奇。楚云飞心中暗笑,这不过是现代反坦克地雷的原始版,但在1940年,足够让日军喝一壶了。

    \"各营回去立即着手准备,三天内完成第一批蜂房部署。\"楚云飞收起笑容,\"记住,这次不是被动防御,而是主动织网。我要让鬼子的'囚笼'变成他们的'坟墓'!\"

    散会后,楚云飞留下方立功和王铁柱。王铁柱伤愈归队不久,脸色还有些苍白,但眼神依然锐利。

    \"铁柱,特种排训练得如何?\"

    \"按您的要求,已经完成夜间跳雷布设和无线电干扰训练。\"王铁柱挺直腰板,\"就是那个'收音机改装的干扰器'不太稳定,有效范围只有五百米。\"

    \"够用了。\"楚云飞转向方立功,\"我要的情报分析好了吗?\"

    方立功递上一份文件:\"查清楚了,日军最近频繁调动的是第四混成旅团的藤田大队,专门对付我们。指挥官藤田健一,四十五岁,陆大毕业,特点是...\"

    \"谨慎多疑,喜欢按教科书打仗。\"楚云飞接过话头,\"我研究过他的战力。传令下去,各连排长今晚来团部上课,学习《论持久战》和《游击战术》。\"

    方立功一愣:\"《论持久战》?那不是...\"

    \"毛泽东写的,我知道。\"楚云飞神色不变,\"打鬼子还分党派?好东西就该学。对了,把咱们的《步兵操典》也加进去,做个对比研究。\"

    夜幕降临,团部大院架起了黑板。楚云飞亲自授课,将现代特种作战理念与八路军游击战精髓相结合,讲解如何破解日军的扫荡战术。

    \"记住,游击战不是乱打,而是有组织的机动防御。\"他用粉笔画出示意图,\"当日军大部队进攻时,蜂房守军稍作抵抗就撤入地道;等日军分散清剿时,特种小队突然出现,吃掉孤立的小股敌人。\"

    一个连长举手提问:\"团座,鬼子要是不分兵呢?\"

    \"那就逼他们分兵。\"楚云飞擦掉示意图,画上公路和据点,\"日军最大的弱点是什么?补给!晋西北山多路少,他们的运输队必须走固定路线。我们集中破坏一个方向的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