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皇出逃的突厥骑兵欲循汾水北撤,却被刘世让预先埋伏在蒙山峡谷的陌刀队截杀,致使该地\"谷道枕骸三十里,血浸沙砾成紫\"的惨状。
之后,突厥残存兵力退守太原以北的天门关,试图依托险隘负隅顽抗。然其军中粟特裔向导早已被唐军策反,趁夜色在蓄水池悄悄投毒,致使突厥守军\"人马俱萎,持矛不能立\"。腊月二十七,刘世让亲率轻骑攀越系舟山绝壁,以铁链缚马蹄裹布悄行,自关后绝壁奇袭成功。此战不仅焚毁突厥囤积的二十万束草料,更缴获处罗可汗不久前赐予伦特勒的黄金狼头兵符,彻底斩断突厥经井陉道南下的跳板。
次年(武德四年)正月,唐廷趁势推行\"清边策\",将太原周边二百里内原属突厥的三十六处牧马场悉数改为唐军军屯。曾遭伦特勒部众盘剥的并州豪族,在王师鼓舞下自发组织民团,这些乡勇\"执耒耜为兵,负门板为盾\",配合官军拔除了突厥数处暗桩。
这一系列军事行动,是刘世让军事生涯的巅峰时刻之一,充分展现了他作为边关统帅的智慧与勇武,有效地遏制了突厥的侵扰势头,为并州百姓赢得了一段宝贵的安宁,也为新生的唐朝稳固北方防线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于突厥大将伦特勒被擒后的最终结局,现存正史中缺乏明确记载。从当时的政治背景推测,伦特勒可能面临三种命运。
其一,作为重要战俘被押送长安献俘阙下,但两《唐书》本纪未见相关记录;其二,被用于与突厥交换战俘或谈判筹码,但正赶上处罗可汗去世、颉利可汗继位引发的突厥内乱,降低了这种可能性;其三,就地正法以平民愤,这从《资治通鉴》记载\"处罗遣使责上失信\"后,李渊强硬回应\"朕为民除害,岂可拘泥小节\"的对话中可见端倪。
自此,突厥这位悍将最终湮没于史册,恰折射出唐初史料对突厥次级将领记载的简略特质。
刘世让在计擒伦特勒后,立即派遣驿卒快马前往长安城向朝廷上报此事。
冬日的太极殿内,炭盆烧得正旺,鎏金博山炉腾起缕缕青烟。当八百里加急军报朗声诵读至\"生擒伦特勒\"时,侍御史手中的象牙笏板\"啪嗒\"坠地,在寂静大殿里激得回音阵阵。
\"好!\"御座上的李渊霍然起身,身穿的玄衣纁裳下摆扫过丹墀,竟将案头那方雕着突厥狼头的镇纸扫落阶前。金铁交鸣声中,皇帝赤舄踏碎狼头,指着殿外积雪覆盖的终南山长笑:\"半载屈辱,今朝雪矣!\"
裴寂捧着捷报的手微微发颤:\"陛下圣烛千里,刘总管此功...\"
其话音未落,却见皇帝突然敛了笑意,屈指重叩紫檀木军舆图:\"突厥豺狼岂肯干休?传诏——\"丹陛下的中书侍郎疾趋上前,墨笔在黄麻纸上悬停。
正在此时,萧瑀急出班列道:“陛下,昨夜张道源自洺州传回密信,称窦建德频繁出兵扩充疆域,前些时攻打曹州孟海公后,洺州仓廪空虚而民怨沸,建议朝廷立即出兵攻打窦建德都城洺州以震慑太行山以东地区。”
萧瑀所说的张道源,是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他是隋唐之际一位以清廉正直、恪守臣节闻名的官员。他出身官宦之家,少年时便以孝行着称。隋朝开皇末年,他被征召入仕,最初担任监察御史之职,后外放任为大理直。隋炀帝大业年间,他调任为河东郡(治今山西永济)的司法佐吏,即户曹书佐,在任期间以执法公平、不畏权贵而获得声誉。
然而,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张道源的仕途与命运也随之跌宕起伏。当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挥师西进夺取关中建立唐朝时,张道源并未立刻投奔新朝,而是留在河东地区。此时,强大的河北起义军领袖窦建德势力急剧扩张,其兵锋向西推进。武德二年(619年),窦建德的大军攻占了相州(治今河南安阳)等地,张道源未能幸免,被窦建德的军队俘虏。
被俘后,张道源与其他俘虏一同被押送至窦建德政权的都城洺州。在洺州的囚禁生涯成为他人生中一段严峻的考验。窦建德得知张道源的名声和能力,试图招降他为自己效力。窦建德甚至亲自出面劝说,并许诺给予高官厚禄。然而,张道源面对威逼利诱,表现出了坚定的气节。他始终忠于自己心中的正统(此时可能仍自视为隋臣或心向新生的唐朝),坚决不肯向窦建德称臣。这种拒不合作的态度贯穿了他整个被囚禁于洺州的时期,长达数年之久。尽管身陷囹圄,失去自由,甚至可能面临生命威胁,张道源始终没有动摇,继续以沉默的抵抗维护着自己的信念与尊严,其风骨在当时被俘的官员中显得尤为突出。
李渊看了萧瑀呈上的张道源密信,稍加思索,只见他指尖划过地图上犬牙交错的标记,最终重重点在洺州方位,下令道:\"加封刘世让左武卫将军,授并州道行军总管。着他即刻率本部兵马出土门关,直捣窦建德巢穴!\"
萧瑀急忙建议道:\"陛下三思!若突厥趁机报复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