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创意,他命士卒改良了云梯,在梯顶加装铁钩,勾住城墙后士卒攀铁索而上。还采用了地道战术,从邙山南麓掘三条地道,其中一条直通含嘉仓废墟。同时利用火牛阵,驱赶百头角缚利刃、尾系火炬的牯牛冲击城门。
史书描述称\"玄应昼夜攻之,死者相枕\",但唐军依托改造的防御体系,以不足两千守军挡住两万郑军强攻。守城记录显示,八月二十三日单日击退七次冲锋,床弩耗箭达八千支。
针对王玄应的三条攻城计,唐军用\"地听瓮\"发现地道方位,灌入毒烟,致使敌军放弃“地道战”;又以铁索网拦截火牛,反驱其冲乱郑军阵型。最惨烈时,王玄应亲率五百\"陌刀卫\"登城,却在墙头遭遇唐军\"铁蒺藜毯\"防御,浸油毛毡铺地点火,烧毁郑军特制的牛皮战靴,使敌军士卒烧伤烫伤严重,不能前行。
久攻不下的郑军,被迫在八月二十五日于城西修筑月城,留驻军队与唐军对峙。其月城防御工事形制\"半环形夯土墙,高两丈,设有女墙及弩台\"。这座周长三百步的临时要塞,却暴露出王世充政权的深层危机。当时郑军材料短缺,为抢筑工事,王玄应竟命令士卒强行拆除邙山十座佛寺,引起僧众暴动。其征用的筑城民夫多是强征的洛阳市民,日逃逸者逾三百人。而且其月城守军日耗粮二百石,需从洛阳经陆路绕运,遭唐军游击队十截其七,导致其军中粮草不济,后勤装备短缺。
当九月秋雨浸透月城夯土时,这场局部攻防战却已撬动天下大势,河北窦建德势力原计划西进援洛的夏军,因河阳桥毁被迫改道虎牢关,这一延缓为李世民赢得了二十日的备战期。突厥始毕可汗闻河阳桥断,也暂缓了南下计划,遣使质问梁师都\"何不早据怀州\",导致其联军出现矛盾裂痕。
唐朝朝廷密切关注东部中原战况,长安太极殿的青铜漏刻滴答声里,李渊的朱砂御笔一次又一次划过黄河舆图。八百里加急的驿马昼夜嘶鸣着冲入朱雀门,汗津津的牛皮战报还带着东部战区秋露的寒气。每当探马高呼\"秦王捷报\",这位大唐开国君主便霍然起身,将朱笔重重点在回洛城方位,在地图上已凝成一片片赤红斑块,恰似王世充喉头渗出的血珠。
九月初三的晨雾中,黄君汉押解达奚善定北归怀州。铁链锒铛的囚车后,三面\"唐\"字大纛猎猎作响。当队伍行经沁水石桥时,对岸柏崖仓的郑军守将竟焚香箪食相迎,仓中三万石粟米未动分毫。《资治通鉴》轻描淡写的\"二十余堡寨自溃\",实则是虎牢关东的盘龙寨(屯粮两万)、邙山北麓的鹰愁堡(弩箭二十万支)、伊水畔的金墉别营(战马三千)相继易帜。这些要隘的归降,如同抽去了郑国战车的榫卯。
而回洛城头始终高扬的唐旗,则成了插在洛阳心口的淬毒利刃。直到武德四年五月王世充素服出降那天,这座残破城池仍在吞吐着杀戮气息,城墙箭孔里嵌满的断矢、护城河底沉淀的骨渣、粮仓废墟中碳化的粟粒,共同构筑成大唐天威最可惧的强大战力。
不久后,当洛阳明堂的鸱吻终于映入秦王李世民眼帘时,回洛城的烽烟早已在王世充的噩梦里烧了二百三十个昼夜。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