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周仓、魏延、孙夏、韩忠率军展开了混战,汉军则是派出了孙坚、孙策、黄盖、韩当、祖茂五将。
其他人见武临大军依然不动,又没有接到出击命令,只好按住刀柄,静观其变。
太史慈同孙坚再次交手,双方都熟知对方武艺,特别是太史慈明显稍逊孙坚一筹,出招十分谨慎。
而孙坚也知很难在短时间内拿下对方,清楚叛军中还有一位武力值极高的黑脸猛将,以保存自身为主。
其身后虽然有颜良、文丑、纪灵、桥蕤等诸将,始终是弱了一线,也不敢全力出手,致使露出破绽无法撤离。
战场状态极为分明,周仓对战孙策,此时的孙策才十几岁,武艺倒是精湛,可惜在力气上未能形成,被周仓打得节节败退,险象环生。
魏延见大军出动,顿时气势大涨,一人独战黄盖、韩当而将,虽处处遭到掣肘,却始终不落下风。
韩忠、孙夏武艺值同武临相差不大,二打一才堪堪稳准局面,交手十来招还被压制,表现极为糟糕,二将一直受气,令场下众将唏嘘不已。
场中人影晃动,刀剑相交,铿锵之音不绝于耳。
霎时间,人马飞扬,喊杀声弥漫,刀剑碰撞,血洒杀敌。
刘岱麾下大军虽是精兵,可在着甲率与武器质量方面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武临这支军虽不只精兵,可披甲概率在半数以上,从大战开始就压着对方打。
武临麾下兵马均是采用了,以十二人为小队的模式,这些士兵大多出身于同乡,皆是些相互熟悉之人,相互间配合极为默契。
各小队中紧紧聚齐在一起,有盾牌兵负责防御,长矛兵处理远处冲上来敌军,弓弩兵随意挑选有威胁敌军射杀,而战刀兵主要职责是补刀。
副队长观察场中局势,随时报告战场态势,观看中军指令,以便小队随时调整部署,决定是否进攻与撤退,还承担起补位责任与照顾伤兵。
小队长指挥士兵协同作战,以及及时补充战力。
武临这波军制改革极为成功,完全改变了古代战场以长矛兵为主要冲阵的步兵结构,从此以小队间安插各种兵种协同上场模式。
刘岱此时正在带着数百亲卫冲杀,刚开始还是一路顺风顺水,打得沿途敌军节节败退。
可当刘岱冲到大军中央时,却陡然间发现了不对劲,刘岱刚想带军展开一面倒屠杀,却惊讶的发现自己被困在中央走不掉了。
他不由惊叫道;“不好,快撤退,这是一个精心准备的陷阱!”
其麾下士兵也是一片慌乱,只见四周有无数敌军朝他围拢过去,已经深陷于上万叛军的汪洋大海中。
武临此刻正伙同管亥盯住战场,见刘岱大军逐渐被牵住住不得撤退,嘴角勾勒出一抹得逞的快意。
他旁边有数名令旗兵挥着鲜红旌旗,每人手中是颜色各异的旗帜,奋力挥舞着令旗打出各种指令。
管亥站在一旁默不作声,也着实不敢对此战多加置喙,毕竟他可是亲眼见证了奇迹。
在同等兵力下,武临军却能完全压制汉军,混战中却能随意协调,可真令他大开眼界,深感佩服。
战场上,双方将领相互牵制,谁也不敢冒然冲出去,专心致志应对各自对手,丝毫不敢分心。
他们周围两军的混战在一起,只见刀芒恍惚,然后便是惨叫连连,一道道悲鸣声弥漫,无数士兵的血迹横飞,越来越多的人影跌落。
皇甫嵩在场外观战,见汉军局势越发不妙,士兵伤亡越来越大,许多汉军被一个个敌军小队围困,始终不得脱身,想退也退不下来,已经宛如沙水混合般难解难分。
皇甫嵩越看越感觉不妙,冷着脸,眉头紧皱,一言不发的盯着战场。
这时,一旁的朱儁见己方军队深陷泥潭,被全部消灭只是时间问题,忍不住开口问道;
“左将军,难道你要眼睁睁看着这万余大军,在数万部队面前被敌军悉数斩杀吗?
恳请立即发兵驰援,能救一些是一些,他们可都是为国而战,怎么如此冷漠对待,倘若按兵不动,必然令其余将士心寒啊!”
皇甫嵩依旧一言不发,他转过去默默看了一眼,一脸悲切的朱儁,又环视周围其他沉默的将士,沉吟片刻后,
才缓缓说道;“本将军何尝不想援救,可敌军围而不攻,明显是吸引我等继续增兵,好一点点削弱我军实力,当真打得一手好算盘。”
孔融见刘岱等人深陷重围,不忍这位老友就此折戟沉沙,便对皇甫嵩提议道;
“本太守听闻陶刺史麾下丹阳军名冠天下,可派遣一员大将率数千精兵,趁着武临毫无防备之际,出奇兵救出场中将士,然后全军返回营寨,坚守不出即可!”
陶谦深深看了满是恳切的孔融一眼,又望了望眉头紧锁的皇甫嵩,见对方依然踌躇不已,他并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