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阙宋 > 第176章 孤注一掷

第176章 孤注一掷(1/2)

    终于,他抬起头,迎向李忠深不见底的目光,声音嘶哑却带着一种被逼到绝境后的孤注一掷:

    “请李内侍回禀定王殿下……开封府……定当……实心用事!不负殿下所托!”

    话音落下的瞬间,李孝寿感觉全身的力气都被抽空,却又有一股破釜沉舟的戾气在胸中升腾。

    他知道,当他的手指触碰到那份证词时。

    他已彻底卷入了定王与朱家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漩涡中心,再无抽身的可能。

    李忠脸上终于浮现出一丝极淡、几乎难以察觉的弧度,那不是笑容,更像是一种确认。

    他微微颔首:“府尹大人有此决心,殿下必感欣慰。”

    “咱家告辞,静候府尹大人的……‘实绩’。”

    言罢,李忠不再停留,转身,步履沉稳地走出了二堂。

    那深青色的身影消失在门口刺眼的阳光里,却将一片沉重的阴霾留在了李孝寿的心头,更留在了这象征着开封府最高权力的二堂之上。

    李孝寿仿若被钉在原地,身形一动不动。

    过了许久,他才如梦初醒般缓缓抬起手臂,手臂带着几分沉重与迟疑,颤抖着拿起那份纸笺。

    纸张在他手中发出轻微的摩擦声。

    他轻轻展开,目光快速扫过上面的文字。

    刹那间,他的脸色开始不断变化。

    看到朱家恶行时,他震惊得双眼圆睁,眼神中满是难以置信。

    想到自身在朱家强权下的处境,他又面色阴沉,眉头紧锁。

    最后,所有的情绪都化作了一片铁青,神情冷峻而凝重。

    其实,这纸张之上并没有确凿的线索、证词。

    只是平平实实地记录了一些朱家在杭州的所作所为。

    朱家为了哄得官家高兴,在江南等地大肆搜刮。

    他们以进奉太湖石等奇物为由,不择手段地侵占、强取他人财产。

    那些百姓原本安稳的生活被彻底打破,土地被强行夺走,房屋被肆意拆除,致使大量百姓陷入困苦与绝望之中。

    李孝寿虽早有耳闻朱家行事向来狠辣无度,平日里在官场中,那些关于朱家的传闻也如风般不时传入他耳中。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朱家竟能做出如此过分之事。

    简直毫无底线可言,将人命视作草芥,把大宋律法踩在脚下肆意践踏。

    在这朝堂之上,李孝寿无依无靠,没有强大的靠山支撑。

    面对朱家的强权,他心中自然满是畏惧。

    这开封府尹的职位,看似风光,实则如坐针毡,绝不是那么好当的。

    偌大的汴京城,每日不知要涌现出多少案子,桩桩件件都错综复杂。

    可其中不少案子,都牵扯到那些仗势欺人的衙内。

    这些衙内仗着家族势力,在城中横行霸道,为非作歹。

    李孝寿面对他们,打也不是,抓也不是。

    若真要严惩,势必会得罪他们背后的势力,给自己招来无穷祸患。

    可若放任不管,又实在有违自己的良心与职责。

    这个开封府尹,他当得实在是憋屈至极,满心的无奈与苦涩只能独自咽下。

    但即便如此,在他内心深处,那一丝文人的风骨始终未曾泯灭。

    那是他自幼受诗书熏陶,在心底种下的对正义的坚守。

    此刻,看到这些记录,他心中长久以来压抑的愤怒与不甘如决堤的洪水般汹涌而出。

    他明白,定王赵桓派人将这张纸送来的目的,已不言而喻。

    定王就是想为大宋铲除这颗荼毒已久的祸害,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想到这里,那位年仅八岁的定王赵桓在他的心中变得不一样了。

    虽然,前两日,这位殿下刚刚处理了高俅,在朝堂上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

    但他毕竟没有亲眼见到,心中难免存疑,保不齐就是官家想为其造势,赢得贤名。

    可如今,这张纸笺的出现,让他看到了定王的决心与魄力,也让他对这位小殿下有了新的认识。

    “好一个朱家……!”

    李孝寿从牙缝里挤出这几个字,声音低沉而充满恨意。

    他的眼中第一次燃起了不顾一切的狠厉,眼神中透露出一种破釜沉舟的决心。

    他猛地将纸笺攥紧,指节因用力过度而泛白,仿佛要将这纸上的罪恶都捏碎,让朱家的恶行得到应有的惩处。

    “来人!”

    李孝寿的声音嘶哑,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力量。

    一名心腹衙役应声而入,看到府尹大人脸上从未有过的神情,不由得一愣。

    李孝寿将手中的纸卷狠狠拍在案上,眼中寒光四射:

    “传令!即刻起,开封府所有缉捕、文书、仵作,全部待命!

    衙役被府尹大人身上陡然迸发的煞气所慑,连忙抱拳:“遵命!”

    李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