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阙宋 > 第135章 抄家之议

第135章 抄家之议(1/2)

    “对了,桓儿啊,这高府抄家之事,朕反复思量,终究还是觉得交由你去操办最为妥当。”

    徽宗赵佶微微倾身,目光温和且饱含期许地凝视着赵桓,言辞间尽显对赵桓的器重。

    “朕可是对你向来是寄予厚望的!”

    话音刚落,便有一位大臣从朝臣队列中大步跨出,声音洪亮且急切:“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定王殿下虽天资聪颖、聪慧过人,可终究年纪尚轻,阅历尚浅。”

    “那高俅在朝中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高府家资更是丰厚得令人咋舌。”

    “其间关系错综复杂,更有诸多不明账目深藏其中,难以理清。”

    “定王殿下缺乏处理此类事务的阅历与经验,面对这般棘手的局面,怕是难以胜任如此重任。”

    “倘若稍有差池,恐会误了陛下的大事啊!”

    话音刚落,又有一位大臣紧随其后,出列躬身附和道:“陛下,高府抄家绝非寻常小事,实乃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举!”

    “定王殿下虽聪慧伶俐,但尚未到能独当一面之时。”

    “还请陛下三思而后行,另择贤能之士担当此任。”

    一时间,朝堂之上如炸开了锅一般,议论声此起彼伏。

    不少大臣交头接耳,虽未直言反对,但脸上皆流露出担忧之色,目光中满是对定王赵桓的质疑。

    率先站出来表达反对意见的那位大臣,目光看似专注地陈述着自己的观点,实则眼角余光如灵动的游丝,不着痕迹地朝着蔡京的方向飘去。

    却只见,蔡京已然轻轻闭上了双眼,身体微微后仰。

    那模样,好似正被浓浓的困意侵袭,马上就要昏昏沉沉地睡去一般。

    蔡京是何等的精明之人,这种事情他才不会掺和。

    那些官员一跳出来反对,他便猜到了那些官员的想法。

    这些平日里看似对他言听计从、以他马首是瞻的臣子,实则各怀鬼胎。

    徽宗赵佶微微皱眉,原本温和的目光瞬间冷了几分。

    他轻轻抬手,示意朝堂上的议论声稍歇。

    那抬手的动作看似随意,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朝堂瞬间安静下来。

    大臣们纷纷噤声,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皇帝身上。

    徽宗赵佶目光如炬,扫视着朝堂上神色各异的大臣们,最后定格在那两位率先反对的大臣身上,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朕既已决定,便不会轻易更改。”

    “定王虽然年少,但朕观其品性纯良、聪慧好学,假以时日,必能担当大任。”

    “此次高府抄家,正是磨炼他的好机会。”

    那两位大臣被皇帝的目光看得心头一凛,忙低下头,不敢与之对视,但嘴上仍不甘心地嘟囔着:“陛下,此事实在风险太大……”

    赵佶冷哼一声,打断他们的话:“风险?朕若因些许风险便退缩不前,如何治理这大宋江山?”

    “尔等身为朝中重臣,不思为朕分忧,反倒一味阻挠,到底是何居心?”

    朝堂上再次陷入一片死寂,大臣们大气都不敢出,生怕触怒龙颜。

    这时,一直闭目养神的蔡京缓缓睁开双眼,他先是轻咳一声,引起众人注意,而后慢悠悠地出列,躬身道:“陛下息怒,臣以为,陛下此举实乃高瞻远瞩。”

    “定王殿下天资聪颖,又有陛下悉心教导,定能胜任此重任。”

    “不过,这高府抄家一事确实复杂,为保万无一失,臣建议可安排几位经验丰富的大臣从旁协助定王殿下。”

    蔡京这番话,表面看似是在支持皇帝的决定,实则暗藏心机。

    他深知皇帝心意已决,反对无益,不如顺水推舟,卖个人情给皇帝。

    同时,他也能借此机会安插自己的人手,在高府抄家一事中分一杯羹。

    而赵桓站在一旁,心中亦是猛地一惊。

    他着实未曾料到,父皇徽宗赵佶竟会将这等让朝堂上下无数人眼红心跳的抄家“肥差”委派到自己手中。

    这抄家之事,在官场的潜规则里,向来是暗中捞取巨额钱财的绝佳契机。

    不知有多少人,在暗处眼巴巴地盯着,绞尽脑汁地谋划着,就盼着能分得一杯羹。

    赵桓心中飞速盘算起来。

    他如今在暗中筹备诸多事宜,无论是招揽贤才、组建自己的势力,还是实施那些关乎未来的精心谋划。

    桩桩件件都如嗷嗷待哺的巨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

    这送上门的“肥差”,对他而言,无疑是久旱逢甘霖,他怎会舍得与人分享分毫?

    他微微侧头,用余光瞥向周围大臣们的神色。

    只见,有人眼中闪烁着贪婪的光,有人则故作镇定,却难掩心底的蠢蠢欲动。

    赵桓心中冷笑,面上却不露声色,恭敬地对着徽宗赵佶拱手行礼道:“官家圣明,将此等重任交付于儿臣,儿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父皇所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