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阙宋 > 第122章 朝堂之争:文武交锋

第122章 朝堂之争:文武交锋(1/2)

    此刻,一些官员看向高俅的目光里,有探究、有好奇,更多的则是带着几分小心翼翼的观望。

    有人暗自思忖,不知今日早朝之上,高俅会如何发难,又会掀起怎样的朝堂风波?

    当然也有人担忧,这场皇子与宠臣之间的冲突,会不会将整个朝堂搅得天翻地覆,牵连到自己。

    “瞧高殿帅这模样,今日早朝怕是要有一场大风波咯。”一位大臣压低声音,对身旁之人说道。

    “可不是嘛,那可是他亲儿子,换做谁,能咽得下这口气?”另一人附和道,眼神中满是唏嘘。

    高俅感受到众人投来的目光,脚步微微一顿,眼神如刀般扫过众人。

    那目光中的狠厉与不屑,让不少大臣心下一凛,纷纷低下头去,不敢与之对视。

    旋即,高俅又加快步伐,大步流星地朝着皇城内走去。

    绯红色官袍的下摆随风猎猎作响,似在昭示着他内心的愤怒。

    早朝的钟声悠悠回荡在宫阙之间,打破了黎明前的寂静。

    文武百官身着朝服,鱼贯而入,按序立于大殿两侧,气氛庄重而压抑。赵佶端坐于龙椅之上,神色慵懒中带着几分威严,目光缓缓扫过殿中群臣,轻启朱唇:“诸卿可有本奏?”

    朱紫罗青的官袍层层叠叠,恰似流动的云霞。

    一众文官们身着官袍,手持笏板,仿佛将整个大殿化作他们博弈的棋盘。

    他们垂首而立,看似恭敬,实则眼神中闪烁着算计的光芒。

    笏板在他们手中,俨然成了掌控他人命运的武器。

    而武将们身披重甲,本应是威风凛凛。

    然而,此刻却如困兽般被文官们的气势所压制。

    他们腰杆虽直,却难掩眼中的不甘与愤懑之色。

    “陛下,边关战事已经暂缓,然军费开支庞大,长此以往,国库恐难支撑。”

    一位文官突然发难,目光如刀般刺向武将阵营,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

    武将们顿时骚动起来,一位正值壮年的将领刚要上前反驳,却被身旁的老将一把拉住。

    老将微微摇头,眼神中满是警告。

    壮年将领咬了咬牙,终究还是退了回去,只是那握紧的拳头,关节因用力而泛白。

    “依臣之见,当削减军费,精简兵员,以充国库。”另一位文官紧接着说道,语气不容置疑。

    武将们气得浑身发抖,双拳紧攥,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关节处发出“咔咔”的脆响,似要将满腔怒火从这具颤抖的身躯中迸发出来。

    他们深知,在这朝堂之上,文官们以礼法为剑,寒光凛冽,直刺他们这些武人的命门。

    往昔,他们于边关黄沙中披星戴月,在血火硝烟里冲锋陷阵。

    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王朝的铜墙铁壁,换来的却是这般被轻贱的结局。

    就在这时,一位身形魁梧、满脸胡茬的武将再也按捺不住,大步出列,声如洪钟:“陛下,万万不可!如今边疆虽暂得安宁,但外敌环伺,虎视眈眈。”

    “若此时削减军费、裁撤兵员,无异于自断臂膀,让敌人有机可乘啊!”

    另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将也颤巍巍地站了出来,老泪纵横:“陛下,老臣戎马一生,深知边关将士之艰辛。”

    “他们风餐露宿,舍生忘死,只为保我大宋江山稳固。”

    “若因军费之事,让将士们寒了心,日后谁还愿为我大宋真心效力啊!”

    武将们纷纷跪地,齐声高呼:“陛下,请三思啊!”

    他们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充满了悲愤与恳切。

    然而,那率先谏言的文官却面不改色。

    只是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心中暗自嘲讽:“一群莽夫,只知舞刀弄枪,哪懂治国安邦之道。”

    他向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诸位将军所言虽有道理,但实乃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我大宋如今国库空虚,百姓赋税繁重,若不削减军费,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武将们,继续说道:“再者,我大宋以文治天下,文臣治国安邦,武将保家卫国,本应各司其职。”

    “如今武将们却只知穷兵黩武,全然不顾国库之艰难,实非社稷之福啊!”

    “想我大宋开国以来,太祖皇帝杯酒释兵权,便是深知武将权重之弊。”

    “如今,诸位将军如此行事,莫不是要重蹈前朝武将乱政之覆辙?”

    这文臣言辞犀利,逻辑看似严密,将武将们逼入了绝境。

    他的话语中,处处彰显着文官的优越感。

    俨然他们文官才是这大宋朝廷的主宰,武将不过是可有可无的附庸而已。

    那文臣话音未落,先前满脸胡茬的魁梧武将猛地再次出列。

    他的双目圆睁,如怒目金刚般瞪视着对方,声震殿宇:“尔等腐儒,只知在朝堂之上夸夸其谈,纸上谈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