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阙宋 > 第33章 终是应允

第33章 终是应允(1/2)

    时间仿若潺潺溪流,悄然无声地淌过。

    此刻,赵桓也已将方才的波折全然抛诸脑后,全身心沉浸于书法这方玄妙世界里。

    宣和殿外,暖煦的阳光透过精美的雕花窗棂,如丝缕金芒倾洒而入,轻柔覆在赵桓身上,为他勾勒出一层淡淡的光晕。

    光线亦照亮了案上铺开的纸张,让那一笔一划新写就的字迹,仿若被赋予生命,熠熠生辉。

    随着愈发投入,赵桓渐入佳境,捕捉到了笔墨间的独特韵律。

    他的心愈发沉静,仿若世间万物皆已远去,唯有自己与这笔墨纸砚相依相伴。

    这一刻,他甚至能听见自己的心跳与笔墨摩挲纸张的声音相互应和。

    徽宗赵佶伫立一旁,静静地看着赵桓专注投入的模样,眼中欣慰之色满溢。

    他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悄然浮现出一抹淡淡的笑意。

    良久,徽宗才缓缓移步至赵桓身旁,目光落在那铺满案几的宣纸上。

    只见赵桓笔下,一首古词跃然纸上,笔力遒劲,却又不失灵动。

    每一笔每一划都似在诉说着某种深沉的情感。

    徽宗赵佶微微颔首,轻声念出声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他抬眼看向赵桓,眼中闪过一丝意味深长的光芒:“桓儿,你选这首词,是心怀壮志啊。”

    赵桓闻言,手中毛笔一顿,旋即抬头,目光清澈而坚定,朗声道:“陛下,儿臣素来仰慕东坡公的豪情壮志!”

    “这首词中蕴含的报国之心,正与儿臣心意相通。”

    “儿臣虽身处深宫,却常思索能为大宋效力,即便只是绵薄之力。”

    徽宗赵佶沉默片刻,目光再度落在那幅字上,似在沉思。

    而一直静侍于徽宗身后的梁师成却是有了动作。

    方才赵桓那句 \"仰慕东坡公\",恰似钥匙捅开了他藏了二十年的暗箱。

    此刻,他满脸堆笑,那笑容恰似春日里盛开得极为灿烂的花朵,每一道褶子都透着一股子热络劲儿。

    只见,他双脚轻点,如一只敏捷的狸猫般快步上前一步。

    紧接着,腰身一躬到底,活像一只煮熟了的虾米,恭敬又谄媚地奏道:“官家呐,依奴才看呐,殿下素有鸿鹄之志,此番欲组建亲卫队,实乃心系我大宋江山社稷之举。”

    “殿下聪慧过人,若能得偿所愿,定能将这亲卫队训练成一支锐不可当的劲旅,为我朝立下赫赫战功。”

    “官家您一向圣明,奴才斗胆恳请官家恩准殿下所请。”

    说罢,他又微微抬起头,拿眼角余光偷偷瞟了瞟徽宗的脸色。

    同时,不着痕迹地朝赵桓的方向望去。

    而此刻,梁师成的心中,却是也有一番盘算。

    在刚听闻赵桓提及仰慕东坡公,他心中便暗自一动。

    而梁师成,一直对外宣称自己是苏轼儿子。

    虽说这事儿真假难辨,可他却常拿这个身份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此时,他想着若能借借着这个机会,帮赵桓促成此事。

    日后,他在赵桓这儿,说不定也能谋得一些好处。

    徽宗赵佶听了梁师成这番话,并未立刻作答。

    只是微微眯起双眼,若有所思地在殿中踱步。

    赵桓则静静地站在一旁,目光坚定,等待着徽宗赵佶的裁决。

    梁师成见徽宗没有表态,心中有些忐忑,额头上隐隐冒出了汗珠,但脸上的谄媚笑容却依旧挂着。

    徽宗赵佶的目光在宣纸上游移,指尖轻轻抚过赵桓笔下的\"射天狼\"三字,忽而轻笑一声:\"你这孩子,心思总比旁人深三分。\"

    殿外斜阳将鎏金香炉的影子拉得老长,映得他眼角细纹愈发深邃。

    他忽地转身,袍角扫过案上未干的墨迹,惊起一缕松烟:\"也罢。\"

    这一刻,他的声音像是从古琴尾韵里抽出的叹息。

    “你既有此志向,朕也不再过多阻拦。”

    赵桓闻言,心中大喜,连忙起身,身姿笔直,恭敬行了一礼,声音中难掩欣喜:“多谢爹爹!儿子定当小心谨慎,绝不出任何有损大宋之事。”

    徽宗赵佶微微颔首,眼中赞许之意盈盈,声线温润却透着不容置疑的笃定,缓声说道:“桓儿,朕深知你的心迹,其志可嘉。”

    “朕亦信你之志,坚若磐石,断无移易。”

    话到此处,徽宗赵佶稍作停顿,右手轻捋颌下胡须,沉稳地续道:“至于军队所需军饷,朕即刻敕令户部,从国库之中依例拨出充足银钱。”

    “户部诸臣自会精心筹谋、妥帖安排,断不会让你因钱粮之事而烦扰。”

    旋即,徽宗赵佶神色一正,目光如星芒般锐利,尽显帝王权衡之智:“那批军马就全部拨付与你了!”

    “至于铠甲和兵器,朕当责令兵部、军器监等相关衙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