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说皇帝下罪己诏,可不是开玩笑的。
看起来好像对皇帝的惩罚不重,但是每下一次罪己诏,都是对皇帝威信的巨大打击。
皇帝要想有权有势,最大的来源就是威信。
不管是对各种权力的掌控,还是对民心的掌控,这些都是威信的来源。
李承乾这一招是真的狠,狠到连自己都坑。
偏偏就因为狠到连自己都坑,瞬间让百官无话可说。
皇帝对自己的处罚都如此之重,你百官凭什么反对?
自古以来,不管在礼教上,还是整个三观上,农业都是重中之重。
否则,哪里来亲耕礼?
这件事情,原则上来说,不管在礼教上,还是在三观上,都让人无话可说。
刚刚百官找的推脱理由,全都是自身的原因。
没有人敢说,某某先贤说过,百官不该种地。
当然,古老的先贤,任何人都没有说过,百官不该种地。
“这官农制,谁赞成,谁反对?”李承乾问。
“陛下英明!”
“陛下英明……”
“……”
百官想反对,可完全找不到反对的理由。
皇帝把自己都加进来比拼,他们有什么理由不干?
年龄大不是事儿,让自己儿子或者孙子来。
没种过地不是事儿,好好请教老农。
无论你有万千理由,全都在皇帝上场之后,变成了无理可讲。
这是阳谋,不干也得干,就这么简单。
何不食肉糜,看似一场千古笑话,实际却是千古真理。
只要短短几十年,人就能忘记一切苦难,变得四肢不勤,五谷不分。
这是在后世那个盛世,实实在在验证出来的。
比方说,一群八十岁的人,研究一群六十岁的人该不该退休的问题。
一群百万月收入的人,研究一群一万月收入的人,收入是不是来历不明的问题。
一群坐在办公室的人,指导农民该怎么种地的问题。
甚至还出现了某专家,抨击古人写的锄禾日当午不符合实际。
然而,真正靠着锄头种地的农民就明白,锄禾日当午就是写实的。
有些时候,为了把某块地干完,就算日当午又如何?
特别是在抢收的时候,别说什么日当午了,哪怕是天上下刀子,该干还是得干。
简直是莫名其妙,沐猴而冠。
若是不想大唐变成那个样子,就必须要趁着他在位的时候,立下一道规矩。
就算不知道这道规矩能维持多久,最起码有这种规矩的存在,某些人自然会良心发现,某些人要飘起来也飘不了太高,终究会稍微务实一些。
李承乾语重心长道:“诸位爱卿,朕真心希望,何不食肉糜,只存在于史书之上,而不是存在于百官身上!
若要不说出何不食肉糜之言,没有实际的体验,怎么可能做得到?
尔等只是耕作三亩地,还停留在口头上就要死要活,可普通百姓呢?
随随便便,一人就要耕作十亩地以上,比你们会辛苦好几倍,甚至十倍!
若是尔等,连三亩地都耕种不下来。
凭什么要求百姓耕种十亩地,甚至更多?”
还有点良心的百官闻言,心中顿时出现了愧疚情绪。
当然还有更多的,心中是不屑和愤慨。
总觉得李承乾这个皇帝,正是够正的,就是正到发邪。
别家的皇帝,最多是把天下百姓放在口头上,跟他们一样,私心里都认为是一群贱民。
只有李承乾这个皇帝,处处跟他们作对,处处真正把贱民放在心上。
这简直是千古奇闻,前所未见的。
百官从来不认为,百姓是能够造反的存在,哪怕历朝历代过来也一样。
他们心中都清楚,真正造反的从来不是百姓,百姓根本就没人能起势打出名号。
少数的真正百姓造反,当地的官府就能轻松剿灭。
就如同李承乾当初在河南到回长安的路上,跟魏征他们说的一样。
从古至今,从来都没有百姓活不下去造反。
因为真正到了那种程度,就算是百姓想造反,还没走出十里地就饿死了。
从来都是野心家,有钱有粮的,裹挟着百姓,把百姓当做刀兵使用。
因此,自古所有上位者都看不起百姓,原因就在这里。
真正的百姓,从来就不掌握造反的基础,谈什么造反?
哪怕是后面某个朱屠夫,他也是借助一个势力女婿的身份,先掌权,才真正造反的。
他还是百姓和大头兵那会儿,只配被裹挟着当做刀兵,运气不好就会死在战场上。
“好了,朕来说点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