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来看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成这样了?”旁边的农户蹲在田埂上,手里捏着一把土,急得嗓音发哑,“这一棚菜要是毁了,下半年的嚼用就没着落了。”
付战站在大棚另一头,正仰头看着棚顶的透光板。阳光透过板子洒下来,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他用手指敲了敲塑料膜:“这棚顶是上个月刚换的新料,透光率比旧的好三成,按理说光照不该有问题。”他转身看向苏瑶,“你觉得是水的事?”
苏瑶没应声,反而抓起一把土凑到鼻尖闻了闻,又捻了捻土粒。土壤不算板结,带着潮润的湿气,她抬头问农户:“这几天浇水的次数和往常一样吗?”
“一样的!”农户连忙点头,“都是早晚各一次,每次都用的渠里的水,没敢多浇。”
“我看看水渠。”苏瑶站起身,沿着田埂走到大棚外的水渠边。渠水很清,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她舀起一瓢水,放在阳光下仔细看了看,又伸出手指蘸了蘸,尝了尝——水味偏涩,带着点不易察觉的咸。
“最近这渠水,是不是换了源头?”她问。
农户愣了愣:“您怎么知道?前阵子上游的老渠塌了,村里就改引了后山的泉水,那水干净着呢。”
苏瑶没说话,又走回大棚里,这次她没看菜叶,而是盯着土壤表层那些细密的裂痕。她从随身的布袋里掏出个小小的瓷瓶,倒出一点白色粉末撒在土上,粉末遇水后微微冒泡,颜色渐渐变成了浅红。
“是土壤的问题。”她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后山的泉水看着干净,其实含碱量太高。这大棚里的菜是喜酸的品种,连续浇了半个月碱水,根须早就被烧坏了,叶片自然就黄了。”
付战这才明白过来,他走到水渠边,也舀了瓢水尝了尝,咂咂嘴:“难怪刚才觉得有点涩。那光照呢?我刚才看了,每天至少能晒够六个时辰,按理说也够了。”
“光照时间是够,但强度不对。”苏瑶指了指棚顶,“这新换的塑料膜透光率太高,正午的日头最烈的时候,阳光直射下来,叶片蒸腾太快,就算根没被烧坏,也架不住这么折腾。”她蹲下来,拨开发黄的菜叶,指着下面新冒出的嫩芽,“你看这些嫩芽还是绿的,说明不是绝症,只是根系受损加上强光灼伤。”
农户听得眼睛发亮:“那还有救?”
“有救。”苏瑶点点头,“先停了后山的泉水,改用村东头的井水,那水偏软,含碱量低。再在棚顶加一层遮阳网,正午的时候拉上,避开最强的日照。”她从布袋里又拿出一包褐色的粉末,“这是草木灰和腐熟的豆饼混合的肥料,撒在根边,能中和土壤里的碱,再浇上几遍清水,过个五六天应该就能缓过来。”
付战在一旁听着,忍不住插了句嘴:“我就说这新棚顶不对劲,前两天路过隔壁村的大棚,他们用的还是旧膜,菜长得水灵着呢。”他挠了挠头,“看来这好东西也不是越多越好,得合适用才行。”
苏瑶笑了笑:“你说对了。种庄稼和造机器一样,都得讲究个平衡。水多了涝,肥多了烧,光多了也不行。”她把肥料递给农户,“按我说的法子试试,有问题再去郡守府找我。”
农户接过肥料,双手都在抖,连声道谢。阳光透过棚顶照下来,落在那些发黄的菜叶上,仿佛也柔和了许多。付战看着苏瑶蹲在地里,正耐心地教农户如何撒肥,忽然觉得,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菜叶,竟和他图纸上的那些精密零件一样,都藏着大学问。
苏瑶讲完,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阳光洒在她的脸上,映出一抹温暖的笑容。她看向付战:“咱们走吧,去下一家看看。”
付战点点头,两人沿着田埂朝村头走去。一路上,他们看到不少农户正忙着给田里浇水、施肥,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丰收的渴望。
“苏主事,你说这大棚种植,真的能比露天种植产量高吗?”付战走着走着,忽然开口问道。
苏瑶停下脚步,转头看向付战:“当然能。大棚能控制光照、温度、湿度这些条件,给作物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产量自然能提高。”
付战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么说来,要是能把这大棚技术推广到全国,岂不是能让更多人吃饱饭?”
苏瑶笑了:“你的想法不错,不过推广技术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得慢慢来。”
两人边走边聊,不知不觉间已经走到了村头。苏瑶停下脚步,指了指不远处的一片树林:“你看,那片树林后面,就是我们郡守府新建的工坊,专门用来制造和推广农业机械的。”
付战顺着苏瑶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后,几座崭新的工坊拔地而起,烟囱里冒着白烟,传来阵阵机器的轰鸣声。
“走,带你去看看。”苏瑶说着,迈开步子朝树林走去。
付战跟在后面,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知道,自己正站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