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申曲涅盘演变到沪剧的艰难历程 > 第357章 融贯中西

第357章 融贯中西(2/3)

现,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前行,在文化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探索无限可能。

    话说2045年,上海已成全球文化交汇之地,而沪剧亦在青年才俊手中焕发新生。

    二十五岁的苏逸飞,本是量子计算机工程师,却因自幼受祖父熏陶,酷爱沪剧。

    他联合几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创立了《新浪潮沪剧社》,誓言要让沪剧

    “既守其魂,又变其形”。

    翌日,逸飞在元宇宙剧场举办首场《超维度沪剧》演出。

    台上,传统沪剧《罗汉钱》的唱段竟与全息京剧脸谱、越剧水袖舞、歌剧咏叹调交织,形成奇妙的视听盛宴。

    更令人惊叹的是,演员们佩戴神经同步器,观众只需戴上轻便脑机接口,便能直接感受角色情感,甚至可选择不同语言的字幕——英语、法语、日语实时转换,沪剧竟成了一种“世界语言”。

    台下,老一辈沪剧名家钱德明端坐其中,起初眉头紧锁,待听到《卖红菱》的旋律被改编成电子交响乐,却又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沪语唱腔时,终于展颜一笑:

    钱德明老先生的笑容,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温暖而深邃。他轻轻鼓掌,那掌声不仅是对台上创新的认可,更是对传统艺术得以传承与焕新的欣慰。

    演出结束后,他缓缓起身,穿过还沉浸在震撼之中的观众群,走向后台。

    后台,苏逸飞正与团队成员兴奋地讨论着刚才的演出效果,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就感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见到钱老走来,他们连忙停下交谈,恭敬地迎了上去。

    “逸飞啊,你们今天的尝试,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钱老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激动,

    “《超维度沪剧》不仅保留了沪剧的精髓,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让这古老的艺术形式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与世界对话。”

    苏逸飞谦逊地笑道:

    “钱老,这都是得益于您的教导和鼓励,还有我们团队对沪剧深沉的爱。我们相信,只有让传统与现代融合,才能让沪剧真正活起来,走进更多人的心里。”

    钱老点头赞许,目光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你们做得很好,但记住,创新的同时,不能忘记初心。

    沪剧的魂,在于它的故事和情感,这是任何技术都无法替代的。”

    受到鼓舞的苏逸飞决定乘胜追击,他提出一个更大胆的计划:

    “钱老,我们打算利用元宇宙平台,举办一场全球沪剧文化节,邀请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爱好者共同参与,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每个人都能身临其境地体验沪剧的魅力,甚至参与到创作中来。”

    钱老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惊喜:

    “这是个好主意!

    这样一来,沪剧就不再局限于上海,而是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我愿意作为顾问,为这次文化节贡献我的一份力量。”

    于是,在钱德明老先生的支持下,《新浪潮沪剧社》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全球沪剧文化节。

    他们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不仅复原了经典的沪剧场景,还鼓励跨文化的艺术创作,将沪剧元素与其他艺术形式巧妙结合,创造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文化节开幕当天,元宇宙剧场内人山人海,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观众,通过各自的设备,共同见证了这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盛宴。

    沪剧,这一曾经局限于江南水乡的古老艺术,如今在数字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芒,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的桥梁。

    苏逸飞站在舞台侧幕,望着这一幕,心中充满了自豪与感激。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沪剧的未来,将在他们这一代人的手中,绽放出更加绚烂多彩的光芒。

    “这帮小囡,倒是比我当年胆子还大!”

    这正是:

    旧曲新唱破陈规,青年才俊显神威。

    沪剧不拘一方土,敢叫世界共追随。

    在繁华的上海滩,夜色如织,霓虹灯下,一座古色古香的剧场内,人声鼎沸,座无虚席。

    晚上,一场前所未有的沪剧革新大戏即将拉开帷幕。

    舞台中央,幕布缓缓拉开,一束聚光灯精准地落在一位青年才俊身上——李慕天,沪剧界一颗璀璨的新星。

    李慕天身着改良后的传统戏服,既保留了沪剧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审美,让人眼前一亮。

    他手持折扇,轻启朱唇,一曲《新梦回黄浦》悠然响起,旋律中既有沪剧的缠绵悱恻,又不乏新时代的激昂与活力。

    这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对传统艺术的大胆尝试与创新。

    “世人皆道沪剧老,我言新声胜旧调。”

    李慕天的声音清澈而富有穿透力,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在诉说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

    他将现代元素巧妙融入传统剧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