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日军以一个师团继续南下,3个师团为主力攻入山西山地。
除维持治安外把多余的1个师团投入上海战场,11月4日在金山卫登陆,次时上海日本陆军总兵力为8个师团又2个支队,一个混编陆战队共20万人。
其中隶属上海派遣军的为第三、第九、第十一、第十三、第十六、第一零一师团等6个师团。
隶属于第十军的有第六、第十八、第一一四师团等共3个师团。
另有从华北的第五师团分遣出来的国崎支队和原属台湾守备队的重藤支队。已经超过部署在华北的日军5个师团,成为对华作战的主战场。
海军部队参战的有第三舰队和第四舰队,舰艇30余艘,其中航母4艘。第三舰队旗舰“出云号”。
第八战队(鬼怒号、由良号、名取号)、第2驱逐队、第21驱逐队、第一水雷战队(川内号、第9驱逐队)。
第1警戒队(八重山号、坚田号、保津号、二见号、 栂号)。
第2警戒队(势多号、热海号、比良号、鸟羽号、莲号、栗号)。
参加淞沪会战作战飞机架约390架,其中陆航210架,海航180架。航空部队为:
第一联合航空队(木更津航空队、鹿屋航空队)、
第二联合航空队(第12航空队、第13航空队、第21航空队、第22航空队)、第一航空战队(龙骧号航空母舰、凤翔号航空母舰)、第二航空战队(加贺号航空母舰)、第十二战队(神威号水上母舰)及第22航空队(7月28日编入第三舰队)。
战争影响:
这次淞沪会战,中国虽然战败了,但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
同时它让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日军在上海浴血缠斗三个月,才勉强攻下国军的阵地,已经使得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抗日实力与决心,产生刮目相看的态度。
而日军久战未胜,日本的民心士气,则出现了怀疑与困惑。
日本几乎已经可以确定,无法在短期内结束与中国的战争,那么日本就将面临其战略最大的致命弱点。
就是日本缺乏战争与民生的资源,根本经不起长期的消耗,一旦它无法在中国战场上达成速战速决,那么最后的溃败,也就成为日本无法避免的命运了。
在淞沪会战惊心动魄的三个月当中,全中国上下凝聚出了一个共识,就是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整个民族决心以全面的牺牲来面对历史危机的挑战。
战争评价:
正面评价:
中国部队机动性极差,假如完全采取守势作战,将会无法取得战略主动。
日军若是掌握全面战略上的主动——一旦它在华北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迟早会对长江三角洲的政治、金融重心发动攻击。
这时蒋介石将根本无法两面兼顾。因此不如由中国主动在上海发动攻势,强迫日军改变战略决战地点,对于中国更为有利。
所以中国放弃在华北的决战,以及在华东果断形成决战,是掌握战略主动的正当决策。
一旦由日军控制战略主动,华军将更会首尾难以兼顾。
从日军华北方面军战斗序列的组成,即可显示日本对于在华北决战的准备十分迅速与完整,假如华军真的以主力反攻华北。
蒋介石更是鞭长莫及无法有效指挥,而漫长的补给线,也将会发生无法支持一百个师作战的严重后勤问题。
因此日军将会在华北更为轻易地大获全胜。
此外,日军仍是可以以海空优势,随时威胁上海地区,中国无法将有限的兵力,分散布防。
资深外交官、国际法泰斗厉声教曾评价称:
“淞沪会战为上海和长江下游工厂与物资内迁赢得了时间,为中国坚持长期抗战起到重大作用。
此后八年间,日军陷入泥沼般的持久战中不能自拔,最终被彻底击败。
尽管如此,淞沪会战最终还是以上海和苏杭等城市及江浙一带的富饶土地的沦陷而告终。”
负面评价:
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削弱了华北抗日战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
而上海、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这不能被视为是战略上的成功。
蒋介石虽然早有作战计划并决定出其不意地发动进攻,但是对于日本方面对中国军队进攻可能作出的反应,却“一切未经考虑”。
“所以蒋介石在上海地区集结兵力迎战,可能出敌不意,而敌之对策亦出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