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月月有多恨曾东西和龚庆红,多么的想报仇,这些年赵月月的母亲一直都看在眼里。
但是,赵月月一直都在忍着,就像刚刚白潇说的,不为的别的,赵月月就是考虑到自己的母亲。
她想象不到母亲已经失去了父亲,如果再失去她,赵月月难以想象母亲将会承受什么样的痛苦。
赵月月深知,这么多年来,母亲是因为有她才扛了下来,因为有她才不得不变得更加的坚强,为母则刚这个词在赵月月母亲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赵月月也怕如果自己真的出了什么事,搞不好母亲就垮了,甚至会随她而去。
所以,这也是赵月月从精神病院出来之后,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原因。
赵月月的母亲当然也知道赵月月是怎么想的,同时,她也知道赵月月这些年心里有多痛苦,对于赵月月父亲的死,赵月月一直都难以释怀。
她们都在为彼此考虑着。
最后,赵月月母亲不忍赵月月活得如此的痛苦煎熬,所以,才有了赵月月停药杀曾东西和龚庆红一案。
刚好,赵月月外婆受伤,给了赵月月母亲回老家照顾外婆的借口。
回到庭审。
检察官被白潇逼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想要证明赵月月认识曾东西和龚庆红,失败了!
想要证明赵月月具有杀害曾东西和龚庆红,也失败了!
而且,这都是指控赵月月故意杀人最基础的条件!
没办法,检察官只能拿出他压箱底的证据来倒推证明,赵月月有杀害曾东西和龚庆红的动机。
原本是想一步一步来,再丝滑的引入这份证据的,如今,只能硬把这份证据甩出来了。
这份证据之前也是赵丞丞最担心的,赵丞丞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找白潇,听完白潇的应对方案之后,赵丞丞的心就放下了一大半。
另外一小半放不下的心,是赵丞丞对赵月月的可能出现的不稳定的精神状态感到担忧。
庭审到现在,赵月月的表现已经远远超出了赵丞丞的预料,所以,赵丞丞之前放不下的心随着庭审的进程,逐渐的稳了。
只不过,心里还是有一根弦紧紧的在绷着,毕竟赵月月的承受力是有限的。
检察官说:“审判长,公诉人还有一份证据需要进行举示。”
主审法官道:“嗯,公诉人,你举示吧。”
检察官拿起证据说:“公诉人要举示的这份证据是《法医学精神病鉴定意见书》!”
“根据法医对被告人赵月月鉴定的结果显示。”
“被告人赵月月血液中未检出其既往规律服用的抗精神病药物成分,结合该类药物常规体内代谢周期(约1-2周完全清除),可推断其至少已停药14天(即半个月)以上!”
“由此可以,被告人赵月月在案发前半个月主动停药!”
“已知,赵月月在发病时对被害人曾东西和龚庆红是会产生极大的被害妄想,以及充满极大的恨意!”
“而被告人赵月月为了报仇,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故意利用自己是精神分裂患者的身份。”
“在明知其需要药物维持稳定,却在案发前半个月故意停止服药,导致病情复发、精神状态恶化。”
“这一行为本身表明被告人赵月月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具有预见可能性,但赵月月还是这么做了!”
“最终,赵月月让自己陷入无责任能力的状态,进而对被害人曾东西和龚庆红实施故意杀害的行为!”
“虽然赵月月在实施杀行为时因精神病发作而无责任能力,但其故意停药行为是导致其陷入无责任能力状态的直接原因。”
“因此,被告人赵月月仍需对杀其人行为负责,承担刑事责任!”
“被告人赵月月停药就是为了创造一个精神病人的身份来实施杀人计划,将精神病作为犯罪工具,可见,本案是一起有预谋有计划的故意犯罪,情节极其的恶劣!”
除此之外,检察官还很聪明,他知道现在的舆论不站在他们这边,大家都纷纷同情赵月月,所以检察官接下来要把赵月月跟公众拉起一个对立面。
检察官接着说:“而且这个与激情杀人不同,这种行为需要长时间、冷静的策划和伪装。”
“被告人赵月月必须清醒地计算停药时间、观察病情变化、等待作案时机。”
“这种冷静的、有计划的邪恶,比冲动的暴力更令人不寒而栗,它展现了人性中一种深思熟虑的恶。”
“更可怕的是,如果这次让被告人赵月月逃脱了法律的制裁,那么她成功的经验。”
“比如,如何利用精神诊断、如何操纵停药、如何欺骗鉴定系统,将会成为一种邪恶的示范。”
“赵月月会无形中成为他们的‘导师’,教会他们如何披着疾病的外衣来实施暴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