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沙参在各大名医中的使用情况

沙参在各大名医中的使用情况(2/2)

,用沙参配知母、黄柏(“沙参养阴,知柏降火,虚实兼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3. 施今墨(“南北沙参并用”经验)

    施今墨重视药材品种差异,提出“南沙参偏于化痰,北沙参偏于滋阴,二者并用,功效益彰”。

    - 典型配伍:治“慢性支气管炎(阴虚痰阻型)”,用南沙参(5钱)配北沙参(5钱),加杏仁、桔梗(“南北沙参同用,既补阴又祛痰,治痰中带血尤佳”);治“干燥综合征”,南北沙参配石斛、玄参,增强“滋阴润燥”之力。

    4. 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

    秦伯未聚焦“内科杂病”,将沙参用于“阴虚发热”“产后缺乳”等疑难证。

    - 特色经验:治“阴虚内热(体温37.5-38℃,持续不退)”,用沙参配地骨皮、青蒿(“沙参滋阴,地骨皮退虚热,青蒿透邪”);治“产后缺乳(阴虚型)”,沙参配王不留行、猪蹄(“沙参补阴血,王不留行通乳,补通结合”)。

    五、名医应用的共性与演变

    1. 核心功效传承:从唐代孙思邈到现代施今墨,均认可沙参“肺胃双补、滋阴润燥”的核心功效,这是其跨越千年的应用基础。

    2. 适应证拓展:从单纯“肺痿”“温燥”,到现代“肺结核”“肿瘤放化疗后”“干燥综合征”,体现沙参随疾病谱变化的适应性。

    3. 配伍规律深化:早期(唐以前)多单配麦冬;清代温病学派形成“沙参+麦冬+玉竹”的经典组合;近现代则强调“南北沙参并用”“养阴兼健脾/化痰”,更注重顾护脾胃和兼顾痰邪。

    总结

    沙参的名医应用史,是中医“养阴理论”发展的缩影:从汉代的初现,到唐代的拓展,再到清代温病学派的鼎盛,直至近现代的深化,其地位随“滋阴”理念的重视而逐步提升。历代名医的经验表明:沙参的核心价值在于“滋阴而不碍邪、补肺兼能益胃”,这一特性使其在阴虚证治疗中不可替代,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滋阴润燥”要药。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