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效便减了。
采回的沙参要先放在清泉里浸洗,去除沙粒,再用竹片刮去褐色外皮,露出雪白的肉。“不能用铁器刮,”石松叮嘱道,“铁器性燥,会夺草里的水润气。”刮好的沙参切成薄片,摊在竹匾里,放在阴凉通风处阴干,“秋气主收,阴干能留住它的润性,若暴晒,就成了‘燥药’,反而伤肺。”
阴干的沙参片,要装入陶缸,埋在沙地下三尺,上面覆以净土。“冬主藏,”沙玉姑的声音在石松耳边响起,“地下阴气盛,能护它度过寒冬,来年取出,药性如初。”石松照做,到了来年春天,取出的沙参片依旧白润,煎汤时甘味更醇。
有外乡药商来学方法,却嫌阴干太慢,用炭火烘干,结果沙参片变得干硬,煎汤味涩,药效大减。石松叹道:“制药如顺天时,春生时不可强采,秋收时不可妄制,冬藏时不可轻动,这便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道法,违了它,草木的灵性就散了。”他将这些采收炮制的法子刻在木牌上,挂在药庐前,成了瀚海洲代代相传的规矩。
(上卷完)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