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昆嵛仙草记:老母鸡肉的阴阳传奇》下卷

《昆嵛仙草记:老母鸡肉的阴阳传奇》下卷(2/2)

避免春阳过烈。王诚还发现,南沙参的根在不同季节“性子”不同:春根脆嫩,味偏淡,似“少阳之气”初升;夏根多汁,味微苦,如“太阳之气”旺盛;秋根饱满,味甘醇厚,恰是“太阴之气”收敛;冬根坚实,味带涩,正是“少阴之气”潜藏。

    林氏则在陶罐上做了标记,将不同季节采挖的南沙参分开储存。她发现,秋采的南沙参最适合炖汤,润肺效果最好;冬藏的根切片晒干,配伍黄芪、当归,能治产后妇人的“虚劳咳嗽”——这是她给村里张寡妇治病时摸索出来的,张寡妇生产后气血亏虚,咳得彻夜难眠,用冬南沙参配黄芪(补气)、当归(养血),竟“气血双补,肺肾同调”,不到十日便好了。

    一日,县里的老中医听闻此事,特意来望海疃拜访。他翻看林氏记录的“病案”,见上面写着:“李阿公,年六十,久咳无痰,舌红少苔,属‘肺阴虚’,用南沙参配麦冬、玉竹,三剂而愈”;“赵小儿,五岁,外感风热,咳嗽咽痛,属‘肺热盛’,用南沙参配薄荷、牛蒡子,一剂热退”……老中医抚须赞叹:“你虽不懂‘性味归经’的文辞,却暗合其理!南沙参入肺、胃经,补肺阴而不滋腻,清胃热而不苦寒,正是‘药食同源’的典范。”

    他还告诉林氏,这草在医书上其实有记载,名叫“沙参”,分南北两种,北沙参偏于补阴,南沙参兼能化痰,只是民间不知其名,才以“老母鸡肉”呼之。林氏这才明白,原来祖辈口耳相传的“仙草”,早被先贤写入典籍,只是“实践”走在了“文字”前面,渔民们在风浪中试出的药效,与医书的记载竟不谋而合。

    第八卷:山海传承,药脉永续

    岁月流转,望海疃的南沙参越种越多,王诚和林氏将种植、采挖、配伍的法子毫无保留地教给村民。他们定下规矩:每年秋分后采挖,只取三年生的根,采时必留三分之一的植株作种;炖汤时若用于日常滋补,可配山药、莲子;若用于治病,需按“寒者热配,热者寒配”的道理,或加生姜,或添麦冬。

    村里的孩子们从小就跟着大人认南沙参,知道“叶心有白霜,根肥带蜜香”是正品;老人们则在冬夜围炉时,给晚辈讲王诚被救的故事,说那神秘老妪其实是“昆嵛山神”所化,见渔民敬山惜海,才显灵传授药法。

    有一年大旱,昆嵛山的溪流断了大半,南沙参的叶子蔫了不少。村民们便轮流从山下挑水浇灌,宁愿自家稻田少浇点,也要保住药田。奇怪的是,那年的南沙参虽长得瘦小,炖出的汤却格外醇厚,救了好几个中暑昏迷的路人——老人们说,这是草木“感人心”,虽受旱苦,仍献出精气。

    林氏晚年时,将一生的经验编成了一本《南沙参记》,没有华丽的辞藻,只用工整的字迹写着:“春不采,护其生;夏不晒,存其液;秋采根,取其精;冬藏种,续其脉。配药如处世,刚柔相济,寒温调和,方得其妙。” 这本书没有刊印,却被村里的药婆们抄了又抄,藏在陶罐里,传给一代代的后人。

    如今,昆嵛山的南沙参仍在生长,不老泉的水依旧清澈。望海疃的渔民们出海前,常会带几片南沙参干,或炖汤,或泡茶,闻着那如老母鸡般的醇厚香气,便觉得山海有灵,草木有情。而那“老母鸡肉”的传说,也如泉中流水,虽未载入煌煌大典,却在寻常巷陌间流淌,诉说着中医“源于生活,归于自然”的古老智慧。

    结语

    昆嵛山的南沙参,本是山间一草,因渔民的生死劫难而显其功,因百姓的实践探索而明其理。它的故事,没有神乎其神的仙法,只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之道;没有玄之又玄的空谈,只有“四气五味、性味归经”的实证之理。民间称其“老母鸡肉”,是因其味似佳肴,暗含“药食同源”的朴素认知;医书记其“南沙参”,是因其性合医理,承载“阴阳五行”的系统智慧。从口传的救命仙草,到配伍的治病良药,它见证了中国传统医学“实践先于文献”的成长轨迹,也诠释了“天人合一”的终极追求——人护草木,草木护人,山海相依,药脉永续。

    赞诗

    昆嵛深处藏灵根,叶展青云覆玉痕。

    甘润能消肺腑火,微寒可补肾中津。

    汤如鸡汁生元气,性合阴阳济世人。

    不向丹书争显名,只留清气满乾坤。

    尾章

    岁月更迭,昆嵛山的云雾依旧缠绕峰峦,不老泉的流水依旧滋养草木。望海疃的砂罐里,南沙参炖着山药的香气,仍在清晨的炊烟中弥漫。那些关于“老母鸡肉”的故事,或许会被新的传说覆盖,但草木与人心相通的暖意,中医与自然相融的智慧,却如山中的老松,扎深根于泥土,沐清风于天地,生生不息,直至永远。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